漳州传统风味小吃(25)白酒

标签:
白酒七夕漳州小吃孙港溪美食 |
分类: 漳州传统风味小吃 |
漳州传统风味小吃(25)白酒
白酒是漳州一道传统小吃。白酒是用米与酒曲做的。将米煮成干饭,等凉后加入酒曲拌匀,用布包好装在簸箕里压实,经过近一天的时间,酒曲发酵后,就成了美味可口的白酒。吃进嘴里,绵软爽口,糯而不粘,甜而不腻,甘中带有微酸,并有一般淡淡的酒香,可以切块直接吃,也可煮汤吃,是夏天里的一道美食。
七夕,中国的情人节。
孙港溪正切白酒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在漳州民俗里,“七夕”是个充满人情味的节日,吃白酒更是必不可少的。“七夕”是“婆姐妈”的生日,传说“婆姐妈”是送子娘娘“七娘妈”的侍女,是孩子的守护神,所以这天,家有孩子的都要祭拜“婆姐妈”,祈祷孩子平安聪明,健康成长。祭拜的供品少不了白酒,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更让孩子们对“七夕”充满期待,巴不得早点到来。
孙港溪正把煮好的干饭铲松
孙港溪的妻子朱美玲正把干饭摊在簸箕上让其冷却
以前的孩子想吃白酒却没钱,常常自做,煮上一锅干饭,拌上酒曲,压实后包在被子里,为的是让它更好地发酵。只是孩子的嘴馋,心里老想着那美味,时间不到就想吃,时不时地掀开看看,掰上一小块先尝下。而这却是犯了大忌,因为这样会使温度降低,影响发酵。虽然做出的白酒也有点甜,但更多的是酸,与买来的味道大不同。好在孩子有吃就行,并不计较,实在太酸就沾点糖,也算饱了口福。
酒曲上粘有稻壳,要先去除。
酒曲在小磨粉机上磨成粉
磨好的酒曲非常的细腻
现在要想吃白酒,再也不用自己做,市场上买就有。漳州战备大桥南边的龙海市颜厝镇路边村新亭社,历来就是做糕粿的专业村,社里170多户人家,就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在做,白酒是每年“七夕”必做的,以供应市区居民的需求。
孙港溪把磨好的酒曲粉与干饭一起翻拌
北桥市场里的“孙港溪粿摊”,摊主孙港溪,今年63岁,祖上世代做糕粿,做得一手的好白酒,甜而不腻,并有淡淡的酒香。别人一般是“七夕”期间才做,而他从“端午”做到“中秋”,在他的摊上,这一段时间都能买到很好吃的白酒。
翻拌好后装进小簸箕里
盖上布,在土压架用千斤顶压实。
在孙港溪家里,大柴灶上的一口大锅里,20斤的米已煮成干饭,孙港溪先把干饭铲松,然后装进大盆,倒到一个大簸箕上摊开。他的妻子朱美玲,时不时翻动米饭,让温度更快降下来。等米饭凉下后,朱美玲用手把小块的饭团揉散,这样才能使饭粒与酒曲更好混合。然后,孙港溪把磨成粉的酒曲拌进米饭,用手不停地翻拌,让米粒与酒曲能充分混合。最后,把拌好的米饭装在一个铺了布的小簸箕里包好压紧,盖上另一块布,在一架土压架压实,最后还得站在上面不停地踩半小时。因为只有把饭粒踩实,做出来的白酒才能充分发酵,味道才会好。
做好的白酒,飘着甜甜的酒香,可以直接吃。
煮汤的白酒
除了做白酒,孙港溪还做十多种糕粿,米糕、咸粿、甜粿、发粿、龟粿、粉粿、大麦粿,麻糍、豆糍、碱仔糍,并且根据时令,不断更换品种。如端午节做棕子,冬至时做圆子。
孙港溪做的各种糕粿
做糕粿的生涯是很辛苦的。孙港溪早上6点就得到芗城区北桥市场64号摊卖,下午1点才回家,顾不上休息就得开始做。这么多的品种,配料搅拌、揉压,有的蒸有的煮,三口炉灶上的蒸笼不停地搬上搬下,热气腾腾中夫妻俩一刻不见停,常常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吃晚饭。因为竞争,保质保量的同时,还得保持低价位,所以,只能赚点辛苦钱。
推荐商家:
孙港溪粿摊
地址:芗城区北桥市场64号摊
孙港溪 手机:13806923505
因北桥市场内装修,暂搬到市场南面的瑞京路人行道。
郑德鸿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美丽漳州”
微信号:mlzz321
请扫描上面的微信二维码,加关注。关注后,您就可进入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美丽漳州”,就可看到我精心编辑的已发上的文章及陆续收到我新的文章与新闻报道。
“美丽漳州”是一个介绍漳州历史、文化与风情的窗口,将把我的所见所闻所知与您分享。“美丽漳州” 关注新闻热点,关注民生,探索背后的故事,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相信总会有让你喜欢的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