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传统风味小吃(10)豆干面

标签:
豆干面五香面手抓面府埕传统小吃 |
分类: 漳州传统风味小吃 |
豆干面亦叫豆干面份、五香面份,是漳州一道独特的传统小吃。把漳州特有的碱面做成薄扁形面份,用小竹板把甜酱、花生酱、沙茶酱、辣椒酱、蒜蓉酱、芥未酱依次涂匀在面份上,再把油炸过的豆干中间划开一条缝,用小勺把杂醋酱浇上,然后卷成筒形,用手抓着吃。因为是用手抓着吃,所以又叫手抓面。如果把油炸豆干改成油炸五香,因五香里面有猪肉、虾仁、葱白等,味道更好,这种加五香的就叫五香面份。用手抓着豆干面吃,因吃的时候面与豆干同时咬入嘴,混合着酱料,香甜酸咸辣,各种味道掺杂其中,再加上芥未的薰鼻,妙不可言。如果再加一碗热腾腾的鸭血汤,一干一湿,一凉一热,则更是惬意。
豆干面可以这样吃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与观念的改变,用手直接抓着吃被觉得有伤大雅,而且吃前要洗手,吃后还得再洗手,有些麻烦,便形成了把面及豆干切成小块,用盘子装着再用筷子夹着吃的方式。虽然切块吃的方法较简单,但与用手抓着吃,感受大不同,味觉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一些人仍喜欢用手抓着吃。而原先的七种酱料,也被简化,一般只有四到五种。也因为改为盘子装,一些配料也就可以同时放上,各种卤料、蒸品、油炸品成了豆干面的新宠,并有喧宾夺主之势,往往一盘豆干面,配料比面多,且更值钱。
林军辉卖豆干面
芳华北路4号的“公园和尚豆干面”店,店主林军辉(1984—),出生于烹饪世家,其曾祖母早期自己做豆干面,用竹篮装着提到府埕卖;其祖父、父亲及叔叔姑姑也一直在府埕开饮食店,都成为烹饪好手。后因府埕改造,经营场所被取消,兄妹们就各寻店面,所开的店都成为饮食业中的热门店。林军辉的父亲林全忠在家里开了几年大排挡,后林军辉因考虑到店面太小,就改为专卖豆干面。因所配的酱料口味好,制作的配料正宗,深受顾客喜欢。2012年在第二届漳州小吃文化节上荣获“十佳风味小吃”荣誉称号.
林全木卖五香面
亚木五香面
青年路鑫荣花苑23幢D5的“府埕正宗亚木海蛎煎五香面”店,店主林全木(1965—),系林军辉的叔叔,从13岁起就在府埕跟随父亲林菊成(1916—1996)从事餐饮业,煎炒蒸炖样样拿得起。府埕改造后,开起了白玉兰酒家,后又在八卦楼下、太古桥开饮食店。现该店以海蛎煎(蚵仔煎)与五香面为主,其五香面的酱料口味好,配料精,获得很好的口碑。
杨遐生卖五香面
达聪小巷五香面
打锡巷36号的“达聪小巷五香面”店,店主杨遐生(1951—),其姨丈唐泗宾抗战时期就在长泰县坂里乡做餐饮,20世纪60年代在新华东路开餐饮店,“文革”时“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能自家经营,便在达聪小巷自已家里偷偷做五香面,再用竹篮提着到中山公园卖。1984年个体经济政策放宽,就在家门口摆摊卖,林遐生也开始学做五香面。后因城市改造拆迁,2000年搬到现在的店,仍沿用“达聪小巷”的招牌。因其所调配的酱料口味正宗,获得很好的口碑。自2006年起,先后荣获“漳州小吃名店”、“首届漳州小吃芗城名店”、“漳州小吃精品店”、“漳州名小吃”、“福建名小吃”、“中华名小吃”等荣誉称号。
用手抓着豆干面吃,妙不可言。
推荐商家:
公园和尚豆干面店
林军辉
府埕正宗亚木海蛎煎五香面店
地址:芗城区青年路鑫荣花苑二期23幢D5
林全木
达聪小巷五香面店
杨遐生

请扫描上面的微信二维码,加关注。关注后,您就可进入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美丽漳州”,就可看到我精心编辑的已发上的文章及陆续收到我新的文章与新闻报道。
“美丽漳州”是一个介绍漳州历史、文化与风情的窗口,将把我的所见所闻所知与您分享。“美丽漳州” 关注新闻热点,关注民生,探索背后的故事,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相信总会有让你喜欢的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