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池岩华圃书院并非朱熹所建

(2016-09-18 18:14:49)
标签:

龙池岩

华圃书院

朱熹

历史

同安县志

分类: 漳州风景名胜

龙池岩华圃书院并非朱熹所建

龙池岩华圃书院并非朱熹所建
龙池岩

                      扑朔迷离的玉屏讲堂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至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任同安县主簿;绍熙元年 (1190)四月任漳州知事,翌年四月离任,在漳州任职整整一年。由于朱熹一生热衷教育,先后创办或重建过多所书院,并亲自讲学,其所办的书院历来被世人称颂,也成了各书院所在地引以为豪的资本。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的文圃山中的龙池岩,更是被贴上了朱熹的标志。

1993年的《龙海县志》里,有这样的描述:“龙池岩上有……华圃书院碑记和朱熹‘寒竹风松’题刻……华圃书院有玉屏讲堂,系朱熹讲学之处。朱熹在治学中观书有感,题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拍门祠,为朱子居住遗址。”

 

1993年的《龙海县志》 

龙池岩华圃书院并非朱熹所建

 

1999年的《漳州市志》里,有这样的描述:“唐进士谢翛(xiāo)与弟谢修,曾在此读书;五代时主簿洪文用、宋代名贤石蒉(kuì)等隐居于此。宋进士杨志为纪念先贤,在此建‘三贤堂’以祀之。宋理学家朱熹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授同安主簿时,慕‘三贤堂’之名,登临游览,在龙池岩建‘玉屏讲堂’,在此讲学。历代名人墨客,在此留下题刻20多处。其中玉屏讲堂旁朱熹手迹‘拍门’二字阴刻石上,意为求教须先拍门。另一处崖壁上朱熹题刻‘寒竹风松’。”

 

1999年的《漳州市志》 

龙池岩华圃书院并非朱熹所建
 

而近年来媒体对龙池岩的报道,基本采用了上述二志,并且添油加醋,随意发挥,令人瞠目结舌。查最早的报道已经很难,但近期的报道仍在,可见一斑。

《福建日报》 200377《理学大师的种花后裔》载:“宋绍兴二十三年朱熹出任同安主簿时,就在漳州龙池岩创建了玉屏讲堂(后改名华圃书院),亲自开课讲学,四方学士云集。当时共有书舍99间,傍山而筑,鳞次栉比,雄伟壮观。后来,朱熹又把‘玉屏讲堂’更名为‘华圃书院’成为古代闽南著名学府。”

此文不但说朱熹创建了“玉屏讲堂”,还更名为华圃书院”,并且有“书舍99间”,显然是一大进步。

闽南日报》2015417《访古迹,寻找城市流淌的魂 载:“大名鼎鼎的朱熹800年前在此开辟闽南最大规模的学校——华圃书院,并题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使龙池岩散发着浓郁的书香味。”

《闽南日报》2015616《一位农民企业家的文保情结 载:“文圃山上曾经有座华圃书院,是宋代建成的,曾有一位名人在那里讲学,因此村里出了不少进士和举人。

《闽南日报》2016713文圃山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载:“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初登仕途,任同安主簿(11531157)时,因慕‘三贤堂’之名,曾登临龙池岩游览。后在龙池岩边上建立玉屏讲堂,亲自讲学,四方学子纷纷登岩求教,影响日益扩大。附近不少人在岩上建造书舍,供附近子弟就学住宿。传说,书舍共有99,傍山而筑,鳞次栉比,雄伟壮观。之后朱熹把玉屏书院易名为‘华圃书院’至今,龙池岩的山腰路口还存有‘华圃书院界碑’的古碑。这是朱熹一生中创办的第一个书院,书院占地1000余亩,是当时闽南规模最大的学校,是士子求学之地,被誉为‘闽南第一学府’。

《闽南日报》2016824《一道一儒一巨贾》载:“朱熹于绍兴十八年(1148)登进士第,授同安主簿时……在龙池岩建立玉屏讲堂。……这里还出了一个大商贾,曾富可敌国。他叫潘振承(1714-1788),生于文圃山潘厝自然村,幼年便被父亲送到华圃书院读书,聪慧过人。”

 

朱熹题刻“寒竹风松” 

龙池岩华圃书院并非朱熹所建

 

从以上的地方志及报道中可以看出,内容是不断添加的。《龙海县志》只说“华圃书院有玉屏讲堂,系朱熹讲学之处”《漳州市志》变成“在龙池岩建‘玉屏讲堂’,在此讲学。”《福建日报》的《理学大师的种花后裔》不但说朱熹“创建了玉屏讲堂(后改名华圃书院),当时共有书舍99间,后来,朱熹又把“玉屏讲堂”更名为“华圃书院”,显然是一大进步。《闽南日报》的文圃山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更是注明了“书院占地1000余亩”,还增加了“清进士、名绅黄涛;儒商、著名于海内外的十三行行首潘振承曾就读于此”《闽南日报》《一道一儒一巨贾》更是说“潘振承幼年便被父亲送到华圃书院读书”

如此说来,朱熹在龙池岩建“玉屏书院”并更名“华圃书院”,是板上钉钉的事,毋庸置疑且有理有据。但是,查遍《闽书》、《万历泉州府志》、《乾隆泉州府志》、民国《同安县志》、民国《海澄县志》、2000年版的《同安县志》及朱熹年表,却没有一点关于朱熹在龙池岩建讲堂或书院的记载,更没有所谓的“玉屏讲堂”那么,华圃书院又是何人于何时所建的呢?

 

 

华圃书院是何人何时所建

 

龙池岩所在的白礁村,历史上属于同安县管辖,直到1957年才划归龙溪县管辖。民国的《同安县志》、2000年版的《同安县志》,均有关于龙池岩文圃书院的记载。

据现嵌砌于龙池岩墙上的由进士黄涛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所撰的《重兴龙池碑记》(见附件1载,龙池岩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遭遇非常之祸,僧人四处逃命。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黄涛与哥哥为图清静以安心读书,到龙池岩向住持借房子暂住,但当时庙已破败不堪,门窗残缺,瓦漏墙倾,樵夫砍柴后在此歇息,牧童在此放牧牛羊,随意踩踏,一片凄凉。

龙池岩东南侧,原为唐、宋名士谢翛、洪文用、石蕡等人隐居修行之处。宋嘉定年间,里人杨志在三位名士读书处建了一座三贤堂,以表追慕之情。明代以后,三贤堂渐至坍废,至黄涛到此处暂住时,这里已是一片废墟,根本就没有什么书院。因实在太破败,不得不离开。

据民国《同安县志》载,黄涛同年还撰写了《兴建华圃书院碑记》(见附件2,记述了由他倡导兴建华圃书院的过程。华圃书院系由他的叔叔黄砥园及富商潘君雅、潘振承、潘振元、李擎辉及众人捐款资助,耗资番钱一千三百余枚,历时十个月,将三贤堂旧基扩建为华圃书院,并建了紫阳祠、拜亭、栖贤楼、印月池、磊岩、拍手祠、蕴玉居、旷怡亭、笏拜轩、观海寮等

华圃书院建成后,时任福建兴泉永道道台谭尚忠前来参加落成庆典。据现嵌砌于龙池岩墙上的由谭尚忠所撰的《华圃讲堂碑记》(见附件3载,谭尚忠得知尚缺建讲堂及两座桥的款项,就从建厦门玉屏书院后所留下的办学经费中拨出一笔款资助,加上众人捐助,又建了讲堂及两座桥

2000年版的《同安县志》载:“乾隆年间(17361795)……在积善里文圃山设立华圃书院。”

从上面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华圃书院系由黄涛倡导,黄砥园、潘君雅、潘振承、潘振元、李擎辉及众人捐款,谭尚忠代表官方资助,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建成。媒体报道的所谓“清进士、名绅黄涛;儒商、著名于海内外的十三行行首潘振承”曾在华圃书院读过书,而当时还没建华圃书院,实在是子虚乌有。更离谱的是,黄涛是在晚年才倡建华圃书院,潘振承14岁就离家,48岁才回乡建华圃书院,两人竟然会在未来的时间里读书,太穿越了吧。至于“玉屏讲堂”,则猜测可能是因要说明朱熹曾在此办“讲堂”,却找不到名称,而厦门有个“玉屏书院”,而且与华圃书院有关联,便想当然地把“玉屏”移植过来,成了“玉屏讲堂”,实在是令人贻笑大方。

 

郑德鸿 2016/9/18

 

龙池岩住持释正实讲述石刻“拍门”传说 

龙池岩华圃书院并非朱熹所建

 

附件1

                    重兴龙池碑记

   

龙池为文圃第一胜地,先时庙宇庄严,花木蔚茂,俨然一大丛林也。康熙四十八年,寺僧罹非祸星散,寺荒落。甲寅岁,同家昆借栖读书时,门窗洞挖,瓦宇穿漏,樵夫牧竖杂踏寺中,凄凉不可久留。将归,作募疏付住持,劝捐复修,竟寂然莫有应者。迨岁辛未,余自京旋里,更游岩中,则殿庑前后及世尊法像焕然更新,唯护屋门垣尚未复旧。问谁修之?曰:“潘君君雅也。”君雅何为修?曰:“承父志也。”君雅尊人上玉,乡之诚悫人也,见栋宇倾塌,佛身淋漏,常顶礼祝曰:“吾儿得志,必兴斯寺。”后数年,君雅果谋适所愿,遂竭力捐修。又邀伟人王君劝里好义者共修之。再后十年,余解组归里,即三贤旧迹倡兴一方书院。君雅又与余叔砥园董工事,风雨寝息,瓦木工匠皆赖寺为巢栖,乃更与同志并修其门垣、护厝,新与书院埒甚矣。潘君之功大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潘君承父志所及而修寺,又推父志所未及与余兴书院,且并修寺所未尽修者,凡皆卓然可嘉。以视世之封财自殖,睹地方名胜废兴为非切己事者,其居心之雅俗为何如也。因为记,并列捐金姓氏于左:

    乐缘潘起元字君雅捐二百二十员;栖栅潘振承捐五十员;苏店潘宗德捐廿五员;锦宅黄锡时、金墩李擎辉各捐二十员;锦宅黄民光、黄澄、黄涛、金墩李特俊、李永元、李擎星、鸿渐许永棉、昆山李永机、李有渚、西坂李天颐、溪边洪建国,各捐十员;锦宅黄植元、鸿渐许丘岳、许成淑、元□叶永梁、崎阳林长在、西坂李文贤、壶屿黄以铭,各捐五员;白礁王一臣、王伟臣仝捐四员;白礁林文钦捐四员;花宅谢家共捐六员;昆山李其怀捐钱一千文;住持僧不染。

          赐进士出身、知湖北长乐县事、加三级黄涛撰文并书。

          乾隆二十七年岁次壬午孟冬谷旦立石。

 

碑存龙海市龙池岩寺(清代属同安县辖),嵌砌墙上。花岗岩质。高2.08米,宽0.79米。楷书。完好。

 

 

附件2

兴建华圃书院碑记

 

    三贤堂在龙池岩隔涧之南。考旧邑乘为唐谢翛、南唐洪文用、宋石贲栖隔处。迨朱子守漳时,访名迹,数至同,而杨志追慕先型,建三贤堂以祀之。世远年湮,仅存故址。余尝与兄巨川读书龙池,陟基凭吊,意图兴复,而忽忽未逮者已有年。岁辛巳,解组归田,欲建一堂祀先贤,率乡人讲学行礼,以酬夙志,而募资实难其人。适余叔砥园、潘君君雅欣然当募建之任。不数旬,远近之醵金者云集,乃凿石培倾,拓旧基而大之,中建一堂,西向祀朱子,翼以两房,俯以拜亭;右构层楼三间,以祀三贤;南面海,各周以墙宇,凿池于两墙间,引泉注之。有石涧绕楼背。由楼东上,余自筑舍,襟石枕涧,曰磊岩。又转东南高处,穿石峡而上,构旷怡亭以望远。从紫阳洞南下,凿径转西北滨涧,又构亭曰憩亭。南有镜石,绕石遍植松篁。砥园、君雅自构蕴玉居,面石沿山,累垣截涧。抵寺崖凡六七十丈,树石坊于山门,榜曰华圃书院,经始于壬午正月,越十月告成,糜番钱壹千叁百余枚,求诸里内而足。吾乡固多乐义哉!于是,塑紫阳像,制三贤主,附以杨公、李公。一方人士奠祭燕饮以落之,佥曰:“数百年古迹焕然复新,拓佳胜、礼先贤、兴后学,一举而三善备焉。”余曰:“名贤所在,风教关焉。使登兹堂者思先贤令德,若探幽胜必陟其巅,而搜其奥。以之淑身,以之范俗,使桑梓诗书、弦诵比于邹鲁,是尤余志所望也夫!”

                                        黄涛 

                       

录自民国《同安县志》卷之二十五· 艺文

龙池岩华圃书院并非朱熹所建

 

附件3

华圃讲堂碑记

 

    乾隆二十七年夏,余奉命来巡兴泉永道。始莅任,即询学校兴废及古今名贤胜迹,将以次修举。同年,黄君文川以建华圃书院告。华圃在同安县西八十里,为唐谢翛兄弟读书处,后唐洪文用、宋石蕡隐居之,宋杨志始建三贤堂以祀之,朱子盖尝游焉。时余方兴玉屏书院,而黄君兴华圃既十月而成,余亲往以落之。

    其地跨山临海,饶有佳处。上建紫阳祠以祀朱子,又有栖贤楼以存□贤堂之旧祠,楼之中曰印月池,楼东曰磊岩,后曰拍手祠,下曰蕴玉居,其巅曰旷怡亭、笏拜轩,越涧曰观海寮,下则龙池岩,僧寺在焉。涧有三叠漈,俯涧曰憩亭。凡圃之所有者,书院皆得而以其胜焉。

    是时,乡人士咸集。余既瞻顾徘徊,作而语曰:“诸君子知夫海乎?百川东归,不让细流,以其善下也,注兮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以其能容也。朝烟夕霏,万里一碧,及其/激而为潮汐,滹而青黄,结而为楼阁城市,鱼龙万态,顷刻异观,以其善变也。夫如是,故以能容而成之以善变,故孟子以游圣人之门,取喻于观海。若夫波清浩瀚,气象雄浑,足以荡才士之胸,移文人之笔者,此真海之余事,不足为学者道。”乡人士皆拱立以听。有间,黄君谓余曰:“书院规模略具矣,顾未建讲堂,又无膏火费,将安出?而山隈度涧,又缺两桥,敢以请。”予乃斥玉屏之羡,岁得金三斤,以其四之三资膏火,而以其一募守者。乡人士乃云集响应,各出其资以为讲堂,因以余力为桥。比余自闽归京师五阅月,而堂兴桥成。黄君以书来告曰:“事竣矣,愿乞一言志诸石。”夫山川陵谷,变灭无常,所独名山石室,历劫不磨,岂非以名贤巨跖之所高踏,灵宰拥护其间,故其孕育之奇,以时发为鸿儒硕士,宏我气类,用光家邦。□距始建之年已逾五百,当先生归老之年,适予莅官之初,襄兹盛举,非独为一方登临之胜,将烝我髦士薪之槱之,若山之静而有常也,若水之流而不息也,所谓宏气类而光邦家者,此则区区之心所愿望也矣。是为序。

    赐进士出身、刑部广西司员外郎、前吏部正郎、山西道监察御史、分巡福建兴泉永海防道、江右谭尚忠撰;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平江张书勋书。

 

碑存龙海市龙池岩寺(旧属同安县)内。石灰岩质。已断成两半。高0.52米,宽1.45米,厚0.13米。行楷。字迹基本完好。

 

民国《同安县志》卷之十四 学校华圃书院 

龙池岩华圃书院并非朱熹所建

龙池岩华圃书院并非朱熹所建

郑德鸿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美丽漳州” 微信号:mlzz321  

龙池岩华圃书院并非朱熹所建
 

请扫描上面的微信二维码,加关注。关注后,您就可进入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美丽漳州”,就可看到我精心编辑的已发上的文章及陆续收到我新的文章与新闻报道。

 

“美丽漳州”是一个介绍漳州历史、文化与风情的窗口,将把我的所见所闻所知与您分享。“美丽漳州” 关注新闻热点,关注民生,探索背后的故事,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相信总会有让你喜欢的东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