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霞馆论画绝句一百首
吴亭居士吴修著
1、海内争称绝世珍,墨皇千载墨如新。不忘付托平生意,挂剑犹思地下人。
王右丞江山雪霁图卷,董思翁所称海内墨皇者也。乾隆辛亥岁,余购于嘉善朱姓,为华亭王氏嫁奁中物,余归娄东毕部郎涧飞,得值千三百金。卷长六尺,绢光腻如纸,其色略起青光,画绝工细,但有轮廓,都不皴染,而微露刻画之迹,其笔意惟李成、赵大年略相似,北宋后无此画法矣。旧无题识,只文衡山隶书引首,及董思翁、冯开之、朱元价诸跋而已。部郎兄秋帆制军欲得,固靳不与,恐转入权贵之手,不能复留人间,反滋罪戾,扬州吴太史杜村往就观,部郎感其意,为言能固守勿失,即以付子,太史颔之,遂偿值捧归,坐卧必与俱。后游江右,陈望之中丞索观,诡言不在行箧中,度必诣寓斋穷搜,乃对卷先叩头致罪,权置卧榻下,杂溷器之侧,告之曰:绍浣今日有难,暂屈君处此,客过即请君出,焚香以谢。中丞来遍觅不得,目及榻下,太史色动,遂攫之而出,因约假观数日。至其索之,匿不出见,命其子妇太史之妹转述翁意,出三千金求此卷,复厚赀之,时太史旅囊且罄,妹以哀词求之,坚持不可,强索而归。部郎旋归道山,太史欲持卷陈于墓前,屡为余言之,而未果也。
②吴修(1764-1827),清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诸生。官布政使司经历。精于鉴别古今字画金石。陆续刊刻有《湖山吟中啸集》、《思亭近稿》、《居易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馆论画诗》、《续疑年录》、《曝书亭诗集笺注》、《纪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余家尺牍。
③扬州吴太史杜村——
《履园丛话·装潢》:装潢以本朝为第一,各省之中以苏工为第一。然而虽有好手,亦要取料净,运帚匀,用浆宿,工夫深,方称善也。乾隆中,高宗深于赏鉴,凡海内得宋、元、明人书画者,必使苏工装潢。其时海内收藏家有毕秋帆尚书、陈望之中丞、
吴杜村观察为之提奖,故秦长年、徐名扬、张子元、戴汇昌诸工,皆名噪一时。今书画久不行,不过好事士大夫家略有所藏,亦不精究装法,故工于此者日渐日少矣。
《履园丛话·谈诗》:吴杜村观察名绍浣,其祖父俱业鹾,至杜村与其兄苏泉俱中进士,入翰林。杜村诗不多作,亦无专集,而笔甚逋峭。尝记其《舟中感怀》二首云:“枫叶兼芦荻,纷纷满客舟。水云千里白,风露一天秋。独宿同孤雁,愁怀寄远鸥。披衣人不寐,剪烛数更筹。”“江湖天地阔,感慨别离多。壮岁犹如此,衰年更奈何。怀人看落日,倚枕发高歌。长啸惊龙蛰,寒风起碧波。”七言如“乡思暗随灯影动,客愁齐逐雨声来”,“乱山钟响僧归寺,古渡灯昏月满船”。《咏梅花》云:“山间月黯谁横笛,江上春寒独掩门。”又《寒夜》云“众星皆淡漠,孤月自精神”,十字亦妙。
《履园丛话·摘句》:……吴杜村之“落叶疑疏雨,秋云学远山”……
《扬州画舫录·城南录》:甲辰,管松干珍巡视南漕,驻扬州。谢未堂司寇、秦西岩观察、沈既堂转运、吴杜村翰林、赵云崧观察公宴是园,各赋诗以纪其胜。管公有“雨师若为淮山石,洗出芙蓉九点青”,一时传为名句。
《扬州画舫录卷十三·桥西录》:吴绍燦,字澂埜;
绍浣,字杜村:兄弟翰林。
清·李鼎元 撰《使琉球記》:
二十八日(庚辰),晴。東風仍大,不能渡江。鷺亭邀介山同遊平山堂,同年吳杜村郎中(紹浣)偕行;減從人、屏官隸,駕一葉舟、蕩三尺槳,搜奇選勝,窮僻探幽;目極園亭花木之妙,耳飽松竹禽鳥之聲。芍藥初開,海棠將謝;或坐茂林而飲,或蕩蘭槳而歌:優焉、游焉,樂難名狀!少頃,至平山堂,舍舟而登其巔。俯瞰揚州,枕江臂淮,為轉輸之咽喉、湖海之襟要,誠東南一大都會也。相與品第五泉,盡七碗。登舟容與,且行且酌;林間燈出、岸上炬來,乃不得不歸耳,而坐客皆陶然矣。
二十九日(辛巳),晴,東風仍大。杜村招飲,出所藏黃山榖書太白詩墨蹟--龍蛇飛舞,迥非石刻可比。又觀趙子昂墨蹟十札,真跡可愛;又宋搨李北海書云麾將軍碑,精神滿足,所謂減真跡一等者。六一先生云:『物常聚於所好,而常得於有力者之強』;信然。酉刻,歸舟。
④毕泷[清]字涧飞,号竹痴,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沅(一七三○至一七九七)弟。赵溶婿。工诗、画,富收藏,遇翰墨精粹,不惜重价购藏,故多宋、元、明人珍品。工山水及竹石,苍浑而秀,深得曹云西(知白)法。《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话、桐阴论画、溪山卧游录》
⑤毕沅
毕沅(1730——1797年),字纕蘅,号秋帆,因从沈德替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清经史学家,文学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援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其墓在吴县木渎,1970年发掘时,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毕沅博学多才,潜心研攻经史,“虽官至极品,铅椠未曾去手。”。敬重文士,尤好扶植后进,“一时名儒,多招至幕府”,著名学者章学诚、孙星衍、洪亮吉、汪中、段玉裁等皆曾受知其门下。
毕沅精通经史,旁及语文学、金石学、地理学,并善诗文,一生著作颇丰。他在其幕宾的襄助下,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辑佚,编纂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尤其在经学与史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经学方面著有《传经表》、《通经表》等,并撰《墨子集注》,直接指明诽墨始于孟子,提出《墨子》作为一种古代典籍,“不可忽也”。在史学方面,他最大的成绩是撰修了《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搁笔于五代十国,续书者代不乏人,而《续资治通鉴》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总引资料达三百余种,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略南宋的偏颇,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资料。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毕沅另一功不可没的贡献是在其抚陕期间,蹭勘了各州府、县治,调查了关中的名胜古迹状况,作了详细记录,计三十卷,六十余万字,并绘有地图,留下了《关中胜迹图志》等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他主持下,整修了西安碑林、华岳庙,翻修了史马迁祠,修缮了苏东坡祠,重建了西安灞桥等。他留下的著作还有其主编的《经训堂丛书》,所撰的有《灵岩山人诗集》、《灵岩山人文集》、《中州金石志》、《河间书画录》、《晋书地理志校注》、《山海经新校注》等。
http://dm.hnu.cn/05cai/0502xz/xz01pic/25_1_1.jpg
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08-24/104.jpg
⑥陈望之
毕公任制府时,满洲王公福宁为巡抚,
陈望之淮为布政,三人朋比为奸。毕性迂缓,不以公事为务;福天资阴刻,广纳苞苴;陈则摘人瑕疵,务使下属倾囊解橐以赠,然后得免。时人谣曰“毕不管,福死要,陈倒包”之语。又言毕如蝙蝠,身不动摇,惟吸所过虫蚁;福如狼虎,虽人不免;陈如鼠蠹,钻穴蚀物,人不知之,故激成教匪之变,良有以也。今毕公死后,籍没其产,陈为初颐园所劾罢,惟福宁尚列仕版,人皆恨之。——
昭槤《啸亭杂录卷10·湖北谣》,页342,中华书局,1980年。(案:我原先觉得陈望之索画的行为有些过分,进而怀疑此则故事的真伪,以昭槤《啸亭杂录卷10·湖北谣》中所载来看,合乎情理。)
陈淮(?—1810年)字望之,号药州,商邱人,乾隆十八年(1753)拔贡,累官江西巡抚,能书,收藏家。行书逸品下(王文治《快雨堂题跋》)包世臣《艺舟双辑》(案:网上搜来,不知何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