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62期活动:明代南征出发地柳树湾
标签:
城市记忆行走寻考研学考察历史文化明代遗存 |
分类: 记忆行走 |
行走·考察:明代三十万南征军民后裔魂牵梦绕的故乡之地
柳树湾
时间:2025年10月18日周六上午9时整在午朝门公园大门口(中山东路南侧)集合
活动内容:1、九点整集合后,到“万历疏通沟渠碑”前,了解有关此碑刻的基本情况;2、九点四十左右徒步向蓝旗街出发,十点整到达柳树湾文化园区;3、在柳树湾文化园听取南京市云南商会相关领导主讲有关柳树湾历史渊源……

本期活动海报
在明故宫旧址、午朝门公园内,有一块明朝遗存《万历疏通沟渠碑》,此碑除了记录当年朝廷管理皇城水系疏通事宜之外,还记有“柳树湾”之地名。正是这三个字,让当今一批生活在云南的南京人后裔魂牵梦绕。因为,这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号令三十万大军180万民众“南征”并迁徙边陲的出发地。600多年来,他们世代居住在云南,却从未忘记故土南京,从未忘记南京有个叫做“柳树湾”的地方。城记团队本期活动,从午朝门到“柳树湾”旧址所在位置蓝旗街,回望那一段南京与云南“大迁徙”的历史往事。感谢南京的云南商会暨“柳树湾文化研究会”的全力支持。正是在他们的多年努力下,我们本次寻考的这一古地名才得以恢复……

恢复老地名柳树湾,建成文化公园
万历疏通沟渠碑碑文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沟渠陆续疏通外,唯洪武冈以东,从工部门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北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行。近从东长安门水关外水池细加阅看,得一沟洞,乃下流也。随为募夫于洞门口,掘去淤泥,进洞加功,直通至宗人府后。从此,工部门首、东城兵马司门首、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门首各沟之水,但遇大雨,遂顷刻俱流入东长安门下流水池。又从水池西进东长安门水关,从五龙桥河出西长安门水关,至百川桥、大中桥出江。以故洪武冈东各衙门及大小民居俱免淹湿之患。但恐日后官更吏改,偶失稽查,以致浚导少疏及居民任意作践,各沟易至淤塞,诸水不得从入下流,各地方仍受淹湿。为此碑立宗人府背后、砖砌总沟之前,使日后看官君子便于观览,相以巡查。
祖制 :留心疏浚,及居民但有作践者,即行严加禁治,以尽防微杜渐之意。庶几今日一番行事,不为徒矣。
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日建立。
南京柳树湾,这个跨越六百年的名字,不仅是南京的一个地标,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传奇。明朝洪武年间即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布远征云南诏令,从今南京蓝旗街一带集结了30万大军,陆续迁移约180万民众至云南,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移民实滇”。而出发地,在当时名为“柳树湾”……
南京市云南商会长期致力于挖掘、宣传和推广南京柳树湾文化,并为广大云南及全世界柳树湾后人提供交流和寻根的平台。
商会发起并成立南京柳树湾研究会,组织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南京柳树湾”历史文化,组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研讨、论坛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展览、推介活动,发起并成立南京柳树湾产业基金。
经商会和研究会的努力,“南京柳树湾”的老地名已然恢复,遗址位于南京市蓝旗街、石门坎附近。这里每天都在迎接大批的云南汉人回乡寻根,表达对根源的敬仰和对历史的缅怀。

云南作家郝正治在他的《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树湾高石坎》一书中写道:“洪武年间的百万汉民入滇,彻底打破了云南自古以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标志着中原文化向云南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纵深切入。先进的中原文化与优秀的云南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致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产生历史性的飞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