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44期活动:石塘人家赏古风

标签:
城市记忆历史文化寻访考察雨中行走石塘人家 |
分类: 记忆行走 |
“山·风情”系列寻考五十九·江宁行之二十四
横山篇之四:石塘人家赏古风
时间:2025年6月7日周六,上午8时50分前在安德门大街东向花公交站集合,然后乘坐美丽江宁2号线公交专车直达石塘人家。下午四点乘坐原车返回市区。
活动内容:1.梅溪河上木栈道,仿宋代木桥,是一处山水秀色观景台,亦是体验乡村乐趣的欢乐台;2.王氏宗祠及古井古树:创始者为南宋王氏萃一公,宗祠前一棵古树,长在一座形似狮子的巨石上,树为伞形,故传名“狮背伞”,王氏古井因挖掘在两山夹谷之间,故有甘泉喷涌至今;3.星塘满,传说为古时天落陨石而成的水塘;4.仿古建筑九里街及石塘人家村史馆;5.前石塘村徽派建筑群;6.石塘竹海九龙潭等……

木栈道——全长240米,横跨梅溪河,仿古人文景致,再现了宋朝木梁桥文化。走上栈道木桥,感受远去的历史。桥上漫步,弯弯曲曲,逛进南宋风情的村庄。雨中梅溪,天河一水,四面山脉与环绕的河床,像被罩上了一层曼莎,犹如仙境。据称,石塘人家在宋朝时期,村落兴盛,建有大量木结构建筑。这座仿古木栈道,就是复制南宋风格而设计新建的。
王氏宗祠——始建于1205年,宋代。王氏“三槐堂”第53世王萃一,字会源。南宋嘉泰年间(约公元1201年)任教建康城,卸任后游玩山水来到横山、云台山一带,感叹山水之间良辰美景,遂以石塘为家,始建王氏宗祠,创建王氏宗谱。由此,萃一公为本宗鼻祖。萃一公生于宋乾道(约1165年)九年癸巳八月,卒于淳佑二年壬寅(公元1243年),享寿78岁。萃一公和王甯(nìng宁)氏生有三男二女,三男本别取名王再一、王再二、王再三,表达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家族兴旺之喻。果然后世安居石塘,子孙繁衍。
王氏宗祠之堂形,为三间二厢。太平天国时期遭遇毁损,清末有过一次较大规模修复,多年后又有损毁。2000年,在王氏尊长们的召集下,王氏后人捐款筹集再次重修祠堂。如今,王氏宗祠在每年的清明和古历十月初十举行祭祖活动。

“狮背伞”——位于王氏宗祠的前右侧,一块自然形成的巨型狮子石,驼着一棵高大的树,有上天所赐之说,号称神石神树。相传,某年大雨,王氏建祠堂及全村遭遇洪水肆掠,山水形成的梅溪河波浪滔滔。雨过天晴,水去村静后,人们忽然发现:一只身形巨大的狮子石,挡于祠堂边,既护佑祠堂,又护佑村庄,全村安然无恙。
巨型石狮浑然天成,威武逼真,人称天赐神石。更让人惊奇的是,不久,在石狮无土的正背上,生长一株血色榉树,根植石头,枝叶撑起,如一把伞,故而人称“狮背伞”。世代的石塘村民,视其为神物。年年朝拜祈祷。
现今,“狮背”上的这棵榉树,直径达70厘米,伞形树冠径8米多,200多年风雨,仍生长茂盛,堪称奇观。



王氏古井——位于村南,距今约800年,是王氏家族数代人的生活之用。现在,后人在井上加盖仿古亭予以保护。井口石圈为当地麻石所凿,井深约10米。此井挖掘在两山夹谷之间,处谷底位置,水源为山泉,充沛甜润,用于沏茶,香醇无比。数百年来,石塘村民都饮用古井的水,还用于洗衣、灌溉等,从未干枯过。另,位于村东还有一口时氏古井,也有700多年历史……

星塘满——石塘村中有石塘,实为陨石来安家。相传很久以前某日,当地村民看见一道浅红色白光飘落在王氏宗祠门前,一块巨大的黑色圆麻石落下,形成一块坑塘。那圆麻石半露在水面上,从此,小塘蓄满清澈丰盛的水,且不断从塘埂上溢出。全村人认为这陨石是上天赐予的“福星”,打开了云台山的泉眼,满塘泉水带来的是幸福之运。由此,石水塘被称为“星塘满”,寓意“幸福满堂”。

石塘竹海——位于前石塘村,拥有连片翠竹3万亩,境内生物多样,构成以茶山、竹海、松涛为主体的自然旖旎风光。景区内有九龙潭,问竹潭,以及等四区、五湖、七亭等游览区域。村内错落有致的青砖小瓦马头墙样式的徽派建筑群,也是游人拍照打卡的好去处。
以下是本期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