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20期活动:王府村牛迹山

标签:
城市记忆公益活动历史文化山风情系列寻访考察 |
分类: 记忆行走 |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20期
“山·风情”系列寻考四十二·江宁行之七
王府村牛迹山
时间:2024年11月16日周六
活动内容:在王府路公交站集合后,行走1.7公里到王府村考察,随后向牛迹山进发,寻找此山曾经有过的古白云观与古战场等历史遗迹,边行走边赏景,享受深秋初冬的古都乡间风韵……
关于牛迹山
牛迹山,又名“牛脊山”。在江宁王府村境内,山南麓是安徽马鞍山市濮塘镇。山东西长0.8公里,南北宽0.55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海拔128.1米。山体石质属花岗岩类,是距今一亿多年间地壳深部岩浆沿裂隙上升到地壳浅部逐渐形成的。此类岩石属于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钾长花岗岩等类型。
旧志载,距陆郎桥五里。牛迹山上有“茅君别院”,其前身是始建于南宋后期的白云观。至民国时期尚有道士修道,后毁于日寇的铁蹄下。山北麓有石洞,名“仙人洞”现洞口可见,洞为土湮。山顶“白云观”遗址上,有观南侧古井,因年久失修,今形成直径约6米的浅水池,池水终年长清而不枯。
西汉古碑:据《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西汉永光五年(公元前43年)碑,位于牛迹山,金陵金石此为最古”。此碑刻曾经收藏在茅君别院内,明代文学家、翰林编修顾起元,诗人画家陈沂等,在其著作中始有提示。陈沂诗作“绝巇x金牛迹,元宫玉版书”之语,即说此碑。
清初藏书家、金石学家、诗人叶奕苞在其编著的《金石录补》中记叙:书法家郑簠f告诉他,顺治初年曾有该碑拓本,“残缺存数字”。而道人“拒人搜索,瘗(yì埋葬)之败垣下”。 《康熙江宁府志》载,至康熙初年,郑簠f再次登山搜考,终于访得其迹。所见碑石系麻石碑,虽已损折,但可磨拓者,尚有数十字。“石如墨玉,晶光照人”,故山中道士“惧人摹拓,藏之密室,必大搜乃得”。
然而,到晚清时,甘熙在《白下琐言》卷一中提及该碑“距先祖妣墓仅十里,尝搜访而终不可得”。
以上资料,由江宁历史地情学者施德荣老师提供,再次致谢!
相关历史人物:
顾起元(1565年——1628年),应天府江宁(今南京)人,明代官员、金石家、书法家。字太初,一作璘初、瞒初,号遁园居士。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乞退后,筑遁园,闭门潜心著述。朝廷曾七次诏命为相,均婉辞之,卒谥文庄。著有《金陵古金石考》、《客座赘语》、《说略》等。其中《客座赘语》全书十卷,计文四百六十七篇。内容皆记述南京地区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风土人情、习俗变化、名人传略名人轶事等内容,丰富多彩,无所不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陈沂(1469年——1538)号石亭。明代诗人书画家方志家,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擅长书法及山水,工诗文书画,以医籍居南京。少年时慕苏轼学行,因号小坡。正德十二年进士,官编修,嘉靖中以行太仆卿致仕。相传他在六七岁时就能模仿前人画迹。年长,好画山水,在翰林院时与名画家文徵明为同僚友好。又与顾璘、王韦合称“金陵三俊”。他在做官的历程中,对于所经历的名山大川,都留心观察,临写成为画卷。留有《金陵世纪》《献花岩志》等作品传世。
叶奕苞(1629~1686)字九来,号二泉,江苏昆山人。清初诗人、藏书家、金石学家、戏剧家。少负异才,博雅擅歌。康熙十八年(1679)举试“博学鸿儒”科,为忌者匿卷罢归。家有“茧园”,与名流觞咏其中。奕苞著述甚富,有金石录二十七卷,续跋七卷,《清史列传》及经锄堂诗集、续花间集、金石小笺、醉乡约法等,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