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叔读解甲骨文之“跽”与“忌”

标签:
甲骨文中华文化民族传统研究读解历史遗产 |
分类: 古字研学 |
舒叔读解甲骨文之“跽”与“忌”

“跽”与“忌”。这个字形究竟应该属于“跽”还是“忌”?值得研究。但从字形表面看,是上下结构,上面一个“己”,下面一只足形。“己”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生活型,描述远祖先人们结绳记事的生存状态;二是意识型,表示星相学意义的天干地支位置。而在此字形下添加一只“足”,表达什么呢?本字到东汉时期已经失传,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只有“跽”字相似了。但变成了左右结构,左有“足”而右边,则是多出了一个“心”的“忌”字。“忌”字形,甲骨文没有,但金文有。金文与甲骨文时代相近,但金文这个加“心”的字形,与甲骨文“己”加“足”的字形,是表达的一个意思吗?显然不是!倒是后来出现的那个“跽”字,将二者合并。这样,两字的原有字义有可能得以综合。但,在“说文”中,许慎却分别对“跽”与“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跽”解释为“長跪也。从足忌聲。渠几切”;“忌”解释为“憎恶也。从心,己聲。”两字的意思,几乎是相反的。那么,今天如何来看待这两个字与甲骨文字形的关联呢?只能说,甲骨文字形用丝绳“己”与行走之“足”相配,带有某种以绳限制足动作的意思。又可能意会人被限制“足行”之后的某种不服与厌恶之情感。比如古时妇女的“裹足”,当然是对女性的行为的限制,而被裹足的女人们,自然从内心深处是反感的。中国文字的多层含义,甲骨文时代已经形成。那么,本字就应当是后代“跽”与“忌”两字的共同祖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