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叔读解甲骨文之“雹”

标签:
甲骨文古字研读学习传承民族文化语言文字 |
分类: 古字研学 |
舒叔读解甲骨文之“雹”

“雹”,读音báo(同薄),组合字体,上下结构。和“雨”字同属一种字形结构的类似表达。两字同样都是上部写出一个倒“山”形,其实是一横下面三条线,一横表示天空,三条线表示天空落下的水,这是我们祖先观察天象所得到的图景。用指事与象形相结合的方法,描绘出阴雨天气的状况。而字形的下部,两字则有所区分:“雨”字下面,是三个小点,表示雨滴,再次强调雨水的形态。本字的下面,却是三个小块,表示落地冰凌,所描绘的是:天上降下了凝结成冰块的“雨水”。甲骨文中,本字有的字形在“天水”与“冰凌”之间,保留了雨滴,形成“雨”下有“冰”的造型;还有的字形则采用省略法,直接用三个小冰块表示“落冰”的天象。
那么,这两个字的读音,在甲骨文时代,是否也像字形类同一样近似呢?现在已无从考证。
本字现在的读音báo和“雨”字的读音y,已经相差较远。不再像他们的字形结构那样,如一母同胞。主要原因应该是甲骨文传承断代之后,后代创造篆文时,借助“雨”字形,下面加上一个“包”字,形成了后代汉字所使用的“雹”,由此变成了形声字。“雨”和“雹”,在字面造型上,也拉大了区分……
甲骨文的“包”字,是表现人体胚胎的形成,在一个块状的胎膜中,已经有了一个成型的“人”。用此造型来和天上落水结合,似乎与天上落冰没有关联。显然,这只是为了形声,并没有其它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