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中桥,始建于杨吳时期,至今一千多年。因六朝时期其所在位置为首都建康城之卫城“白下城”之东,故取名“白下桥”。唐朝在此建立“白下县”,又在白下桥旁建“白下亭”,用作往来车马人员休憩的驿站。宋朝时在白下亭边又建白下寺,香火旺盛。元朝时,一度更名“上春桥”。明初扩建此桥,因沿青溪河上“旧有大桥”(今淮清桥)中桥(今四象桥)各一座,故称之为“大中桥”。大中桥关联历代名人不少,唐朝诗人李白游历金陵时在桥旁驿站居住,写有《金陵白下亭留别》名篇,还在离开金陵后写有“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名句。后人记叙李白生平时,还有“金銮殿上脱靴去,白下亭东索酒尝”之描述。宋代名臣王安石,在南京做官,每日从东门入城,必经白下桥白下亭,他曾邀请苏东坡来金陵游玩,又在白下桥为其饯行,并赋诗:“穷源莫过青溪口,送客每经白下桥”。而当时所建白下寺,山门匾额题字,为另一名臣寇准所书。南宋英雄文天祥,被元军俘虏,押解去大都途中,住宿建康城,亦在白下亭。再就是明朝被清朝替换之初,尚有众多抗清忠良四处战斗!其中有黄道周英勇献身,南京人为纪念他,特将白下桥更名“大忠桥”。当然,最终清廷严控下,复称大中桥至今……
今大中桥,为1993年南京市政府重建,由当时的白下区城市建设局承建,南京市政设计院设计。重建的大中桥位置较之原古桥有所迁移,但保存了明清时期古桥大青石原物桥墩……

1.大中桥下古桥墩

2.古青石板桥墩其实已经移位重建

3.

4.

5.大中桥文保碑。南京市级~1992年3月确立

6.古老的青溪河

7.现代的桥柱与古老的桥墩对比

8.

9.从夫子庙区域内秦淮河开过来的小游舫

10.

11.现在的桥栏杆

12.改建的桥下留有人行步道

13.从人行步道拍摄大中桥的古今对比

14.虎年春节期间在桥下设置的彩灯还保留着

15.欣赏桥下河面的彩灯造型

16.桥上立牌介绍1993年重建大中桥概况
资料:江苏省不可移动数据库介绍
大中桥在通济门内,东连大光路,西接建康路和白下路,为交通咽喉之地。
大中桥始建于杨吴天佑十一年(914),乃南唐都城之东门(白下门)桥,因门而名白下桥,跨青溪之上,桥畔有白下寺和三楹结构的白下亭,可供宾客饯饮。唐代诗人李白游历金陵时,曾寓居这里,留下“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等诗句。宋代名相王安石晚年也曾从钟山下的半山园迁居于此。宋建康府城仍沿南唐旧制,大体未改。元代改称长春桥。1645年,明唐王以黄道周为武英殿大学士,举义旅九千人由广信出衢州。进至江西婺源时遭遇清兵战败被俘,解来南京,次年在长春桥慷慨就义。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明王朝的忠贞,改长春桥为大忠桥。明代因青溪上昔时有青溪大桥和青溪中桥,又改称大中桥,沿用至今。
1949年4月1日,南京高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八项和平条件,在大中桥遭到当局镇压,造成了“四一”惨案,震惊全国。毛泽东于4日发表《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一文中,郑重提及此事。
大中桥历经改建,位置稍有移动,且结构也有所变化,原为砖石结构3孔拱桥,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桥,桥长40.7米,宽14.6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