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亭林公园内的昆曲博物馆

标签:
昆山亭林公园昆曲博物馆旅游 |
分类: 人文 |
亭林公园内的昆曲博物馆
去昆山,自然想到她是昆曲的发源地。巧的很,在亭林公园就有昆曲博物馆。博物馆占地不大,进门就是一个精致的江南小园。再向里,四面两层楼的建筑环绕着中间一块空地,南面是舞台,对面和两侧就像观众的包厢、看台。活脱脱一个大型昆剧院。徜徉在二楼的陈列馆里,你既可以了解昆曲的源流,又可以看到对昆曲发展有贡献的魏良辅、顾坚这些文学史上不会遗漏的名字。你会看到墙上雕塑的四大名剧:昆曲发展鼎盛时期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杂剧传奇总体成绩逊於元、明的清代,却使当日的戏剧界放射出异样光辉的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你还会看到昆山多个知名戏班的发展传承轨迹和活动范围。作为外地人也许你不熟悉这一串串的地名,如果不是戏剧工作者你也许不了解这一个个昆曲演员的名字。但是,你不得不佩服昆山人传承历史、保护文化遗产的敬业精神。不得不佩服他们将昆曲这一中国文化瑰宝发扬光大的可贵精神。
附:昆腔的兴起——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下 P971
南戏先盛行於江南各省,因地域不同,各处的歌唱腔调,也因之而异。《南词叙录》说:“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於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馀姚腔者,出於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监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於吴中。”由此可知南戏的腔调,极不统一,不仅歌律不同,连乐器也是各异。弋阳腔流行地域最广,在明初即已远及雲、贵。海监腔流行江、浙二省,馀姚腔则在江、浙二省外,又流入安徽。后来的青阳腔(即“徽池雅调”)就是从馀姚腔发展而成的。就它们的时代说,海盐腔最早,南宋末即已传入苏州,弋阳、馀姚二腔则形成於元代。惟昆腔范围最小,止行吴中一处。但我们知道,江南的声调,以吴音为最柔美,字音亦最为正确。故徐渭说:“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南词叙录》)它当日不能与弋阳、海盐诸腔对抗,是因为没有人改良提倡的原故。到了嘉靖年间,得了名音乐家魏良辅的改进与鼓吹,他一面改正昆腔的音声,翻为新调,一面研究南北戏曲所用的乐器,造成高低抑扬的曲调。因此从前盛行各地的弋阳诸腔,渐为昆腔所压倒,嘉靖以后,流布愈广,於是江南戏的演唱方面,昆腔形成统一的局面了。
昆曲博物馆大门
http://s8/mw690/001xGH0Dgy6EGAy5iv5c7&690
赏心悦目的江南小园
http://s6/mw690/001xGH0Dgy6EGASG5I9d5&690
http://s16/mw690/001xGH0Dgy6EGB3yubt3f&690
象一座昆剧院
http://s6/mw690/001xGH0Dgy6EGBhNMqx95&690
http://s3/mw690/001xGH0Dgy6EGBpaahc72&690
戏台
http://s2/mw690/001xGH0Dgy6EGBw4NBn91&690
http://s9/mw690/001xGH0Dgy6EGBFMuIE38&690
戏台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