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学史》笔记 第五编 第二章  北宋前期的词

(2011-10-15 10:30:54)
标签:

中国文学史笔记

第五编

第二章

北宋前期的词

文化

分类: 中国文学史

第二章  北宋前期的词

    宋初诗文沿袭五代余风,词也未能例外。晏殊、晏几道是代表性作家。范仲淹、欧阳修在部分词里表现新风格。到苏轼开创和婉约派对立的豪放词派。都市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词人柳永。

第一节 晏殊、欧阳修及其它词人
    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经文士的改造与加工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 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一、晏殊   

    晏殊(991-1055)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在当时的影响也较大。殊字同叔,江西临川人,少年时以“神童”被荐入朝,后屡历显要,官至仁宗朝宰相,生平爱好文学,又喜荐拔人才。他的《珠玉词》大部分是在这种富贵优游的生活中产生的,因此流连诗酒、歌舞升平就成了这些词的共同内容。另一部分写离愁别恨的作品,是受了晚唐五代以来传统词风的影响,也是适应尊前花下歌妓们传唱的需要的。然而,晏殊词写男女恋情,已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他往往略去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而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其词的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也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他的国家重臣地位和爱好文酒宴会的生活情趣都和南唐冯延己相近,词风上也受他的影响。但由于他究竟还处在表面承平的时期,他的词在雍容华贵之中,虽也不免流露寂寞衰迟之感,却没有象冯词里所透露的亡国前夕的忧伤。下面这首〈浣溪沙〉可略见他的成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全词在亭台如旧、香径依然的情境之中,流露春归花落、好景不常的轻愁。词句也轻清宛转,玉润珠圆。它是比较投合那些承平时期士大夫的胃口的。

    晏殊的年辈较早,政治地位又显赫,欧阳修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他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蒿庵论词》)。(注①:《宋史》说他“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他在政治上虽无积极的建树,但在人才的识别与汲引上,是值得重视的。《宋史》又说他的“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这批评大致是对的。他那个时代,正是西昆诗文风靡一时,他位居台阁,于应制唱和之间,自然难免要沾染一些西昆的风气,因此他的诗文,很接近杨亿一派,大都是以典雅华美见长。他的词,虽也有富贵气,也有赡丽的色彩,但却能表现他个人另一面的生活与心境,用笔清新,一扫其台阁重臣的面孔,呈现着词人的本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P596)
     二、张先

    和晏殊同时的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浙江吴兴县)人。晏殊任开封府尹时曾辟为通判,历官至都官郎中。他的词主要也是抒写当时文人诗酒交欢的生活情趣,但已较多采用慢词形式,这对后来豪放派词家在用调上有一定的影响。他曾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及“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等词句,被传为“三影郎中”或“桃杏嫁东风郎中”。这些清新明丽的词句,捕捉一时景物,表现了一定的艺术技巧。但从全词内容看,还是相当单薄的。(注②:有《安陆集》。他工诗,尤善词,尝与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诸人交游。生活疏放。……细密清丽,尤见锻炼之工。词到了张先,已渐渐离开小词的境界,而入于长调了。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P604-605)
    四、晏几道
  晏殊的幼子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向来和晏殊合称二晏。晏几道的《小山词》写男女的悲欢离合,并没有超越前人的题材范围;但由于他经历过一段由富贵到贫穷的生活,他对于那些聪明而不幸的歌女,象他在词里所描写的莲、鸿、苹、云等,怀有同情,因此流露在这些词里的思想感情也比较深沉、真挚。又由于他生活在走向没落的官僚家族里,他的词就经常以感伤的笔调描写他过去的生活,词风更近于李煜。下面两首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工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鹧鸪天〉
  前词写别后的凄凉,后词写重逢的惊喜。作者从生活里选择比较动人的场景,前后对照,来衬托出他的触景伤情和惊喜交集,在抒情小词里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注③:他与苏轼、黄庭坚先后同时,其词风与形式,属于南唐范围,在叙述上是应该放在这一个阶段的。他有小山词,菜二百馀首,稍长之作只有<六么令>、<满庭芳>、<泛清波摘遍>三调,其馀全为小令,并且他的艺术造就,也全表现在小令里。……因此在他的词里,一洗他父亲那种雍容的气息,形成极度凄楚哀怨的感伤情调,他们父子的词,是同样接近南唐,父亲是近阳春,儿子则近李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活环境对于文学作品的明显的影响。……他的词在描写方面有欧阳修的深细,而没有他的明朗,在修词上有晏殊的婉丽,而没有他的温和的色采。然面他那种感伤情调,又非晏、欧所有。他的抒情词的艺术特色,是比较接近李煜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P600-602)

    五、范仲淹

    较早为宋词开辟新意境的是范仲淹和欧阳修。
  范仲淹是怀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并不以词知名,流传的词也只寥寥几首,但大都即景抒怀,表现了开阔而深沉的意境。象下面这首〈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词上片所描绘的秋色,下片所抒发的乡愁,是向来词家多次重复过的内容,却依然能给人比较新鲜的感受。由于作者胸襟的开朗和感情的真挚,可以直书所见,直写所感,而不象有些婉约派词家的扭捏作态。他的〈渔家傲〉通过边塞的凄清景象表现边防将士忧国的深心,更上承唐人的边塞诗,为宋词开拓新的领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④:在这些词里,可以看出作者过人的才华。写离情是缠绵细密,写边塞是沉郁悲壮,一字一句,都是真情流露,不加雕琢,所以都是词中的佳作。……他的作品的散佚,在宋代的词史上,是一件可惜的事。因为在他的词里,是具有婉约与豪迈的两种风格,对于后代词风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P595)

    六、欧阳修

    与晏殊词相比,欧阳修虽然也主要是走五代词人的老路,但新变的成分要多些。尽管他作词是“以其余力游戏”(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固守着词为 “薄伎,聊佐清欢”(欧阳修《采桑子?西湖念语》)的创作观念,但作为开创风气的一代文宗,他对词作也有所革新。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仕途不像晏殊那么顺利,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的体验。欧阳修词收在《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中的有二百多首,是当时写词较多的作家。欧词大部分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同他在诗文里所表现的庄重严肃的儒家面目大不相同。这部分词受冯延己影响较深,同时也受当时民间俚曲的影响。词家向来以欧、晏并称,主要就这一方面说。如〈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词在抒发游子思家之情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的登高怀远,并致其劝慰之意,流露了词人对思妇心情的体贴。又通过离愁不断如春水的妙喻和行人更在春山外的设想,构成了清丽而芊绵的意境。此外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等首,也都色调鲜明,情思深远,成就在晏殊、张先之上。
  欧词里还有部分直接表现个人抱负的作品。这些词大多数写在后期。如他题咏颖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表现了作者啸傲湖山、流连风月的洒脱情怀。又如〈朝中措〉《平山堂》: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锺。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出现在这首诗词里的人形象,很象是《醉翁亭记》里“苍颜白发”的滁州太守。在这类词里,他还感慨宦途的风波,叹息年华的消逝,如〈圣无忧〉“世路风波险”、〈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等首,流露了他在政治上多次遭到挫折的生活感受。但欧阳修毕竟是在北宋前期的政治斗争和诗文革新运动中都起了积极作用的人物,因而在词中偶尔也有“便须豪饮敌青春,莫对新花羞白发”〈玉楼春〉),“白首相逢,莫话衰翁,但斗尊前笑语同”(〈采桑子〉)的自我宽慰的词句,并不全是悲观消极的呻吟。
  欧阳修在部分即景抒怀的词里洗刷了晚唐、五代以来的脂粉气味和婉约情调,使词格向清疏峻洁方面发展。如写颖州西湖的“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采桑子〉),写亭林的“一派潺湲流碧涨,新亭四面山相向,翠竹岭头明月上,迷俯仰,月轮正在泉中漾”(〈渔家傲〉),写围场的“霜重鼓声寒不起,千人指,马前一雁寒空坠”(〈渔家傲〉);出现在这些词里的景物,不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而象是在我们面前展开的一幕幕场景,作者的胸怀也就在这些明快的境界里坦露无遗。这说明作者已开始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跟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开先路。
  欧词用调较多,也有一些慢词,部分词里还吸收通俗生动的口语,这些也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积极作用。前人说他“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是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他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的。(注⑤:在宋初词人中,作品很多,称为词坛领袖的,是晏殊与欧阳修。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P596)

(注⑥:比起晏殊来,更接近冯延巳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西昆体的改革者。在他的论文里,表现着徵圣、宗经、明道、致用的正统理论;在诗里,一洗过去的华艳,表现出清切自然的风格;但他的词,却一反他的诗文,用着幽香冷艳的情调,继承着五代、南唐的词风。他现存的作品,有《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篇》二种。《六一词》较庄雅,《琴趣外篇》诸作,较为艳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P598)

第二节 柳永

    差不多和欧阳修在词里流连湖光山色、表现洒脱情怀的同时,柳永却更多地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这是文人创作中一种新的现象,对后来通俗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福建崇安)人,是工部侍郎柳宜的少子。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他饱经封建统治阶级的白眼,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注⑦:景祐元年进士,后来只做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小官,故世号柳屯田。有《乐章集》。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P605)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乐章集》传词将近二百首。其中部分歌词写出北宋汴京的繁荣,有元宵的千门灯火、九陌香风,有清明前后的斗草踏青、斗鸡走马,场景都十分热闹。他在杭州写的〈望海潮〉词尤其著名。这词是为歌颂杭州州将的政绩写的,因此未免把当时都市的繁华和人民的和平生活过分美化了。
  《乐章集》里有大量描写妓女的词,比较集中地表现了柳永的狂荡生活和浪子作风。但由于柳永在封建统治阶级里曾长期被看作有才无行的文人,受到种种歧视和排挤,因此他对那些聪明而不幸的歌妓就往往怀有同情。他在〈迷仙引〉、〈集贤宾〉里写她们怎样热切地盼望过正常的夫妇生活,在〈斗百花〉、〈雨中花慢〉、〈定风波〉里又曲折细致地传达出她们被一些轻薄少年欺骗时的痛苦心情。这部分歌词特别赢得宋元时期歌妓们的爱好。
  江湖流落的感受也是柳词的重要内容。他的〈雨霖铃〉词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他飘泊江湖的感受;“此去经年”以下,又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此外如〈八声甘州〉、〈夜半乐〉等,也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向来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大夫在功名失意时往往想起他们的田园生活、山林生活。柳永虽也写过“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满江红〉《桐川》)的词句,然而他所经常提起的还是“秦楼楚馆”里的“浅斟低唱”的生活。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以自封的“白衣卿相”对抗黄金榜上的功名(见〈鹤冲天〉词),这是对于封建王朝科举制度的大胆嘲弄,同时表现了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后来董解元以“秦楼楚馆鸳鸯幄,风流稍是有声价”(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开端部分)自夸,关汉卿自封为“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见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散套),同柳永在这些词里所流露的思想意识是有其一致之处的。
  从敦煌曲子词看,慢词早就在民间流行,但词家仿作的一直很少。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之中,接受了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创制慢词,这就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柳词在艺术表现上也自成风格,大部分作品都以白描见长;凡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大都层次分明,语意刻露,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又大量吸收口语入词,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象下面这首〈忆帝京〉,就全用当时口语写成。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把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词的长短句形式本来比五七言诗更适合于通过缓急轻重的语气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柳永由于多用口语,就更显出了词调在这方面的优越性,而且对后来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的创作上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见叶梦得《避暑录话》),这不仅决定于内容,还由于这种表现形式更适合于市民阶层的要求。
  柳词里还有部分庆赏节令或称颂朝廷功德的作品,主要在为宋王朝点缀升平,同时也想借此博得功名。许多为妓女写的词,还沾染了青楼调笑的作风。从柳永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缺乏理想的诗人,即使接触的生活面较广,艺术表现的手法较高明,也掩盖不了他思想本质上的缺陷。(注⑧:象《画夜乐》这类作品,在《乐章集》里数量很多,语言虽很通俗,但趣味庸俗,风格淫靡,都不是好作品。言情道爱,本以含蓄为贵,而柳永所表现的,却是尽而又尽,浅而又浅。……在艺术的成就上,柳永的词,是要以描写旅况乡愁和离情别恨的词为代表的。在这些作品里,他脱去了那些轻薄的调子,而以美丽的风景画面,深刻的情感,严肃的态度,描写出一个天涯沦落者的心情,表现了很高的抒情技巧。如<八声甘州>、<倾杯>、<夜半乐)、《诉衷情近>、<卜算子>、<归朝欢>、<雨霖铃>以及<少年游>中的几首,成就较高。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P606-607)

(注⑨:宋词由晏、欧到张、柳,无论内容、形式以及风格,都起了明显的转变。在这转变中,柳永的地位,尤为重要。晏、欧诸人的词只是上层社会生活感情的反映,出入南唐,以婉约清丽见长。柳永的词,铺叙都会繁华和中下层的市民生活,通俗浅显,近于敦煌民间词的传统。他的作品,普遍到上入宫庭,下入田舍,当代的词人,也无不或浓或淡地承受他的影响。从他以后,长词成为流行的词体,土语方言和铺叙的写法,词人都普遍地使用了。秦观、贺铸、周邦彦都作长调,受着柳永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在语言上,黄庭坚与柳永更为接近。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P606-6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