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2194篇.埃及游记(五)埃及国家博物馆中唯一的复制品——罗塞塔石碑

(2020-03-04 10:06:56)
标签:

罗塞塔石碑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解

埃及博物馆攻略

埃及游记和攻略

开罗游记和攻略

    埃及国家博物馆中收藏了各种珍贵文物30多万件,上百个展室中陈列展出的有6.3万件。对这浩如瀚海的展品如何进行介绍,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我就先从这座博物馆中唯一的复制品——罗塞塔石碑说起吧。因为罗塞塔石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著名的发现之一,它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破解古埃及文明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进入博物馆的一层,迎面而来的便是这座博物馆中唯一的复制品——罗塞塔石碑,而它的真身现在被保存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是大英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和世界级珍贵文物。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114.4、宽72.3、厚27.9厘米重约762公斤,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第2194篇.埃及游记(五)埃及国家博物馆中唯一的复制品——罗塞塔石碑    这就是埃及国家博物馆中唯一的复制品——罗塞塔石碑。站在这面石碑前,我想到了一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古埃及文明为什么能够得到世界公认有五千多年,这块石碑功不可没。正是因为它的发现,使现代人找到了一部类似翻译词典般的工具书,能将古埃及在公元前三四千年时期的文物上所刻下的象形文字在失传几千年后得以解读,因而让世人了解了五、六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而同被列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却没有能幸运发现这样一块石碑,致使我们现在已经发现早于甲骨文几千年的一些陶片上的图形符号(专家们推测很可能就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无法解读。所以,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其实是不科学的,即使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算起,中华文明也就4000年历史, 夏朝以前并无考古资料予以佐证,只能凭借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中国人认为有夏朝,外国史学家并不承认,因为到目前为止找不到能证明夏朝存在的证据。其主要的问题就在于,虽然我们也考古发现了五千年前陶器上所刻的图形符号,但因为不能解读所以就无法证实这就是中华文明的证据,在中华文明存续的证据链上出现了二千年的断层。现在世界上比较公认的中国有实物考证的文明是从商代开始,也就只有3000多年,这是因为我们发现的大量的三千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并能予以解读,而3000多年前的历史基本是传说、神话。

    以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实甲骨文不能算作我国最早的文字。因为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已从独体趋向合体,基本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的汉字构造法则,所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已经成熟了的文字。理论上,在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之前,应该有一种它的初始形式。我们现在考古发现的不少五千年前的图形符号(如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等),这些符号虽是简单的、零星的、无一定律的,但都应该算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可以说中国文字的诞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在就是缺乏一块像罗塞塔石碑这样的翻译工具书,所以我们至今也没有找到打开这种古老图形文字宝藏的钥匙。因而,我国发现的这些五、六千年前的图形符号没有被世界公认为能够代表中华文明的证据。由此可见,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第2194篇.埃及游记(五)埃及国家博物馆中唯一的复制品——罗塞塔石碑

    这是埃及国家博物馆中展出的被称为“埃及学之父”的法国学者-佛罕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的塑像。他对依据罗塞塔石碑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公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埃及象形文字读法与写法彻底失传,虽然之后有许多考古与历史学家极尽所能,却一直解读不了这些神秘文字的结构与用法。直到1400年之后罗塞塔石碑出土,它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因为三种语言中的古希腊文是近代人类可以阅读的,利用这关键来比对分析碑上其它两种语言的内容,就可以了解这些失传语言的文字与文法结构。

    在许多尝试解读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中,国学者-佛罕索瓦·商博良是第一个理解到,一直被认为是用形表义的埃及象形文,原来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这个重大发现之后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的关键线索。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罗塞塔石碑被称为了解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关键基础。
第2194篇.埃及游记(五)埃及国家博物馆中唯一的复制品——罗塞塔石碑   这是博物馆中对于商博良的介绍以及破译罗塞塔石碑的简介。
第2194篇.埃及游记(五)埃及国家博物馆中唯一的复制品——罗塞塔石碑       这是罗塞塔石碑真品在大英博物馆中展出的情形(网络照片)。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和后来的命运很有戏剧性。1799715日,当时随着拿破仑占领埃及1798—1801年)的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港口城镇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的地基扩大挖掘工程时,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他立即意识到这颗石头的重要性而向指挥官阿卜达拉·杰克··门努瓦报告,后者决定应该将这颗大石送去给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里的科学家们研究分析,并于同年8月运抵开罗。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据发现地点而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1801年,拿破仑的大军被英军打败投降,也结束了法军在埃及为期三年的占领期。埃及的占领权易手也掀起这批法军在埃及收集到的古物之所有权争议,当时法国的科学家们希望能保留这批古物并在6月开罗破城时,带着它们避走亚历山卓港但英方却认为这些古物是没收品,应当属于英王乔治三世的财产。英军在占领亚历山卓后,与法方签订亚历山卓协约正式结束法军在埃及的占领,根据此协约法军在占领期间于埃及发现的古物,也应一同转移给英方。但法军在撤退时并未依约缴出罗塞塔石碑,而是将它藏在一艘小船上准备偷渡回欧陆,但功败垂成半途被英军捕获,后在1802年时运抵英国,并且以英王的名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作为收藏,从此之后罗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中,是该馆最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之一。

第2194篇.埃及游记(五)埃及国家博物馆中唯一的复制品——罗塞塔石碑    这就是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埃及厅中展示的罗塞塔石碑(网络照片),是面高约114.4厘米、宽72.3厘米、厚27.9厘米,略呈长方形但实际上缺了许多边角的平面石碑,黑色玄武岩,(两百年后发现是花岗岩,主要成分为长石、云母、石英)重约762公斤。

      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又称为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间是32行埃及草书(Demotic,又称为世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再下面是54行古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语言,这是因为当时的埃及已臣服于希腊亚历山大帝国之下,来自希腊的统治者要求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此类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文的译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残缺。

    罗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于公元前、埃及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时代的祭司所制作,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的纪念,其上的内容主要是在叙述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与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

   托勒密王朝之前、法老时代的埃及,像这般的诏书原本都是由法老颁授,等同于圣旨,但到了托勒密时代,唯一还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写方式的祭司们却成为诏书的颁写者,是一个很不一样的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