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历史古镇,文安驿除了驿站文化和传统窑洞文化外,还存留着独特的知青文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有一千五百余名北京知青来到延川插队,与当地百姓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在,古镇中设置了知青文化展示区域,知青们当年生活和劳动的场景被还原,连打谷场上的石磨位置都分毫不差,记载了在那个特定时代中一代人的记忆。而文安驿古镇美术大酒店的窑洞背后,屹立而起的知青墙,以板报的样式镌写着一千多名曾经在延川插队的知青姓名。近前仔细端详,名列其中的有总书记,以及知青作家史铁生、当年享誉全国的赤脚医生孙立哲、学者丁爱迪、蔡玉珠等。收集展览的这些老物件和照片,它们承载着浓厚的文化记忆,不仅见证了一段不凡的历史,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寻找和留念。
在文安驿古镇中徜徉,作为一名曾经的知青,这里展示的知青生活回忆,自然在我的心中引起强烈共鸣,激起一种浓浓的知青情怀。

这是位于梁家河村口文安驿古镇美术大酒店的其中一个院落,名字叫“知青院”。是古镇中的知青文化展示区域,知青们当年生活和劳动的场景被还原,连打谷场上的石磨位置都分毫不差,记载了在那个特定时代中一代人的记忆。

而知青文化展示区域中最令大家感兴趣的就是这面知青墙,以板报的样式镌写着一千多名曾经来自北京在延川插队的知青姓名。很多游客来到近前,都会仔细端详查找自己所关心的从这些知青中走出的一些著名人物的名字。

近前仔细端详,用蓝色下划线标出的名字现在家喻户晓,还有著名知青作家史铁生、当年享誉全国的赤脚医生孙立哲、学者丁爱迪、蔡玉珠等。
知青院中的这个长廊叫知青廊,上面飘扬的红丝带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知青几十年后再回到延川时将自己的名字写上去系在长廊上,这里记录了一代知青的芳华岁月…...

知青院附近的一面墙上写着大红的标语,虽然被树枝等挡住不能看完整,但我能很清楚地背诵出这句当年滚瓜烂熟的口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四、五十年前,很多的中学生都是在这句口号的鼓动下走上了上山下乡当知青的道路,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知青院中有专门的当年在延川下乡的知青历史史料介绍,这是延川北京知青概况
当年知青在延川的历史资料
当时延川县的各个人民公社都接纳了大量的北京知青

这些知青照片也引起了我的知青经历回忆。

还有在延川下乡的北京知青,后成为著名作家的史铁生的专门展室
史铁生展室内景

史铁生生平介绍
史铁生展室内景
还有来自北京的著名知青孙立哲的专门展室
孙立哲展室的前言
孙立哲简介。这确实是个人才,这个简介中“1979年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外科研究生”的这句话特别引起了我的回忆。这其实是上世纪七十年末恢复高考后,国家为了尽快解决各方面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权宜措施,有特别的技能、真才实学和实践经验的知青,即使没有大学学历也可以直接报考研究生。估计孙立哲能以中学学历考上研究生就是这种情况。当时,在我们县里也有一位中学生学历的知青考上研究生。
孙立哲的照片,很帅气的一个小伙子
不仅是在知青院中,在古镇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关知青的痕迹,如照片右边的这一堵墙上就写着知青们的诗作。
类似这样的诗句,我当时当知青时也写过。现在看起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离现实生活太远,但我觉得却能带给当代人正面的人文体验和教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知青写的诗篇,讲述了一代知青人和延川这片热土的情感交织…...

这是千名“知青”记忆、一部路遥《人生》小说的真实原型,以其历史的风味、质朴的容颜和传统文化的肌理,成为在陕北感受“驿站文化”、“高原文化”和“知青文化”的最佳选择。
知青经历确实是人生一次历练,有了这样的历练可以坦然地面对今后人生中的许多坎坎坷坷。
夜晚的知青院和知青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