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峰寨也是乾坤湾景区的三大分景区(乾坤湾、清水湾、会峰寨)之一,位于延川县乾坤湾镇牛家山村南。会峰寨创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该寨东临黄河天堑,西濒寨河深谷,北依牛家山悬崖,三侧绝崖,仅西北与山脉相连,山寨顶部若鼻峰突起,易守难攻,被誉为“陕北小华山”,是陕北现存最早的防御工事之一,登临寨子可感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到此观景揽胜,油然生出一股“黄河流日夜,代谢成古今”的豪情。

会峰寨通体均为岩石,修筑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该寨东临黄河天堑,西濒寨河深谷,北依牛家山悬崖,三侧绝崖,仅西北与山脉相连。俯瞰会峰寨全貌,南北各有一石门,西有上下两重石门。石寨构筑共三部分,最低层沿寨河岸筑寨墙一道,高4米,长达200米,墙体、上下西门基本完好。中部为居住区,只有西、北两处寨门可通行。根据碑文记载,该寨“形如虎距,诸峰环绕,势若星英,固似金汤”,被誉为“陕北小华山”。
会峰寨介绍和主要景观集锦
会峰寨景区全景图,主要景观有北门、云梯、先天太极石、飞来石、“几”形岛、寨墙、下西门、石窝宝镜、上西门、始祖庙、哨楼,南门、摩崖天书等。游览路线一般是从北门进,西门出。如果游览整个景区需要上下很多的阶梯,特别是从寨子的西门出来后要走很长一段路并翻越一个很高的山崖才能回到景区大门,对游客的体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体力不佳者,最好是在观景平台俯瞰寨子全景,或游览寨子后从北门原路返回。
景区大门,在这里要验票

这块石碑旁就是观景平台,可以俯瞰会峰寨
从观景平台上俯瞰会峰寨,顶部呈梭状,南北长150米,东西最宽处17米,窄处仅1米多。

用全景模式拍摄的会峰寨景区。照片左边是黄河的清水湾,中间是山峰上的会峰寨,右边是观景平台的“会峰寨”石碑。放眼环望,但见黄河千古水悠悠,会峰奇寨山茫茫。千百年来,一个陕北高原的山寨守护黄河边,与乾坤湾、清水关的相依,让历史的繁华在人们脑海中浮想。其实,历经千百年,会峰寨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一种幸运,可以让来到这里的人们回味历史时,感受黄土地的一种秀丽、险峻之美。
会峰寨屹立在这绿绿的青山上,让它有一点像欧洲的古堡。

发源于青海,从黄土高原蜿蜒流来的黄河在这里被会峰寨的山峰阻拦,不得已绕了近720度的两个弯,才得以继续前行,而会峰寨就像一个忠于职守的武士千百来守护在黄河边。
从观景平台到会峰寨的北门,先得走下这个长长的台阶。从这个位置可以大致看出,游览会峰寨确实有点辛苦。先得从观景平台下去,如果穿过整个会峰寨从西门出来,则显得走很长一段“之”字型的山路,过了照片中跨河的吊桥,再走一段长长的山坡台阶才能回到景区入口。

会峰寨如同一个形象特别的古堡站立在青峰叠嶂的黄河边,险峻高耸,让人对古人们是如果在这险峻之地建造出这样的寨子心存敬佩和感慨。
下了观景台的台阶,回望一下
来到了会峰寨的北门前,小憩一下。会峰寨的南北各有一石门,西有上下两重石门。石寨构筑共三部分,最低层沿寨河岸筑寨墙一道,高4米,长达200米,墙体、上下西门基本完好。中部为居住区,只有西、北两处寨门可通行。寨北有石桥一座,长达30余米,宽不足两米,两边悬崖对峙。过了石桥,寨墙高竖,约14米,北门居其中。
这就是会峰寨的北门,北门前只有一条狭长小路可通行到北门前,这里高耸着14米高的寨墙,正中的门楣上嵌一石匾,横书“云路”二字,右竖写“大皇清嘉庆十八年九月”。从北门只有一条必经之路“云路”直通峰顶,从云路登台阶可直通峰顶,共有36级台阶组成,由此转5个弯就可到达,寓意一年的365天。。北门是会峰寨第二层防御系统,北部最重要的防御城门。

在从北门通往会峰寨的路边悬崖峭壁处,远望可见一张巨型人脸,轮廓分明,俯视着整个山寨,被当地人称为“守寨山神”。

峰顶上原有始建于明代的始祖庙和魁星楼,曾多次遭到破坏,仅剩残迹,正殿仅剩三面断墙。魁星楼尚完好,是一小房,高0.67米,宽近1米,疑为土神宫。后经历重修。这是重修后的始祖庙(玄帝庙),供奉真武大帝,镇北方,主风雨。
在玄帝庙正殿与魁星楼之间有石碑四通,其一通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立,记载了筑寨建庙的历史,上写筑寨经过及主事人、捐款人姓名。余碑仅有“康熙”、“玄帝庙”等字可辨。
重修后的玄帝庙中的内景
峰顶上的这个石臼被称为“石窝宝镜”,为嵌在山顶巨石中碗口大小的圆锥形小石臼,窝口圆润,窝壁呈黑色,据说与内蒙古白音汗出土的女神底座完全吻合,当属八千多年前的文物遗址。
“石窝宝镜”名副其实,真如一面映照苍穹的镜子。
站在会峰寨顶可以远眺到远处的黄河清水湾
峰顶重修后的庙宇,能来到上面的游客很少,看来香火不旺
这个石墙中围的是一面古石碑,称为“皇清碑”,估计是清代皇帝御制碑,但上面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碑首的龙头雕塑还依稀可见
在会峰寨中残存了多处早期民居遗迹。会峰寨最早居住在寨子里的百姓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为原始先民防御豺狼虎豹的早期民居。明代嘉靖25年,人们修筑会峰寨祖师庙,且有军民在此屯兵守寨。清代康熙年间对古寨民居进行了重修,至同治年又被回民毁寨。光绪渐渐,村民再次修复古寨,各家各户建有防御屋室。红色革命时期,会峰寨是中央红军哨卡驻军守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实行农业合作化,居民迁回各村,古寨荒废,少有人烟。
会峰寨是一个狭长的地形,峰顶一条狭窄的小道易守难攻,这里很想华山的苍龙岭,称为“陕北小华山”确有道理。
从峰顶上俯瞰寨子的另一面
这处碉堡状的建筑是哨楼,由石块垒筑,呈圆筒形,为旧时当地居民瞭望四周敌情而建。
从峰顶下来通往会峰寨西门的路上,也有不少古民居遗迹和碉堡遗迹
这是会峰寨的上西门是会峰寨第二层防御系统中西南方向最为重要的防御城门,是会峰寨第二层结构中两个进出口(北门,上西门)之一,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这是下西门,从下仰望,确实高耸
走出会峰寨的下西门,再走过一段较长的之字形山坡路,便到了这条清澈的小河,河上有吊桥通往返回景区入口的道路。
会峰寨亦属天下奇峰,返回景区入口的顺路可以看到的这处景观称为“摩崖天书”,好似一叠叠巨大的书本累叠在一起,又似一本展开的巨大书本,上面有无数难以分辨的字迹,故为“天书”
站在下面仰望,让我想起了南美的玛雅古迹。这会峰寨修建于山巅,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沿着新修的台阶一路走过,触摸这个已经失去庇护人们躲避强盗作用的古寨,走过山顶有点冷清的庙宇和空无一人的山寨,思索着人们在大山中对古寨的思想寄托,不仅为黄河边的古寨感叹。
黄河千古水悠悠,会峰奇寨山茫茫。千百年来,一个陕北高原的山寨守护黄河边,绿绿的青山让它有一点像欧洲的古堡,与乾坤湾、清水关的相依,让历史的繁华在人们脑海中浮想。其实,历经千百年,会峰寨完整保留下来就是一种幸运,愿旅游开发后的会峰寨更完好保留,让人们回味历史时,感受黄土地的一种秀丽、险峻之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