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了解一个家族最好的切入点就是这个家族的祠堂。在党家村的党、贾两大姓宗族都在村里修有祠堂。党家村的祠堂,党、贾两姓共有11座,祠堂建筑格式大体类似四合院。祠堂都有经济收入,主要是本祠堂所有的土地租金和基金收入,同时,还可以得到某些人的捐款。比如党蒙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后,在回乡祭祖时给党氏祖祠捐银500两作为基金,是
“老户”,从此增加了一个每年中秋节祭祖活动,简称“做节”。祭祖活动由本族男丁轮流承办。以党氏祖祠为例,18岁至59岁男丁,编为20多组,每组大约10人,每年一个组 “做节”,“直到60岁,免除做节义务。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辈子只有两次做节的机会。
在这两家的祠堂里,有两大家族的发展史展览以及一些相应的实物展,从中可以更进一步地加深对党家村的了解。

这就是党家祖祠祠堂。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也是处理本宗族事务的地方。党家祖祠建于1699年。祠堂是一个宗族的权力中心,也是祭拜祖先的地方。男孩16岁入丁,才有资格来祭祖。女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只能在家里准备一些祭祖用的供品。在封建社会,祭祖是圣洁的活动,女人进入是大忌讳。男人60岁后,才有资格参与宗族的议事,参与竞选族长等。因而一旦过60岁,便会受到族人和村人的格外敬重。

这是党家祠堂的正面、祠堂门前立着的两根带斗圆柱,叫做旗杆斗子,是有功名人家的一种荣耀和标志。一个斗子代表举人,两个斗子代表进士。斗子外围的图案像中国古代的钱币,内方外圆,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对内要严于律己,堂堂正正;对外要圆通宽容。
注意看一下,在党家祖祠门前的左边有一条长凳。别看它破破烂烂,其貌不扬,可它是明朝末期保存下来的一条长凳,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一整棵槐木劈成两半做成的,村民称它为“长寿凳”。过去有讲究,60岁之后才有资格到这儿来坐,老人们坐在上边说古论今,谈笑风生,消愁解闷,互相勉励,心情舒畅,因而可以长寿。而年轻人,不但不敢坐,而且从旁边经过都必须是规规矩矩的,表示对老年人的敬重。
这是党家祠堂大门上的匾额。祠堂门正上方挂着的“钦点翰林”这块牌额,是光绪皇帝赐给进士党蒙的,是党族人最高的荣耀。党蒙是党姓第17代子孙,他先后任过云南知府、刑部尚书等职务。把这块牌匾挂在祠堂门前,一是为了光宗耀祖;二层为了勉励子孙后代向祖先学习,考取功名。

祠堂中有党家村的发展历史介绍。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本省原朝邑县逃荒播迁至此定居。恕轩娶邻村樊氏女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肃河洲“屯田”未归外,长子君显为长门,次子君仁为二门,三子君义为三门。他们都人丁兴旺,绵延至今,已传25世。元末明初,贾族始祖贾伯通由山西洪桐迁居韩城,先栖居县城、贾村等处。其第五世贾连娶党姓女,生子贾璋。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贾璋以甥舅之亲定居党家村,兴家立业,他们仍奉伯通为始祖,也子孙繁衍至今,已传24世。从“辈分”说,贾姓第六世相当党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称,直到现在保持不乱。

祠堂中的这座建筑叫做寝宫,是供奉党家祖先牌位的地方。最上方悬挂“天下党姓一家”的匾额,柱子上的对联浓缩了党家的历史与辉煌。
门楣上还悬挂着党家的“祭祖文”。

祠堂寝宫是供奉党家祖先牌位的地方。中间这个最高的牌位是党姓合族祭祖牌位。上面的“考”字是指男祖先,“妣”字是指女祖先。中间的牌位是党家始祖,左边是二门始祖、右边是三门始祖的牌位。
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朝邑逃荒到此,娶邻村樊氏女为妻,安家落户。樊氏生育了4个儿子:长子君显,次子君仁,三子君义,四子君明。除君明到甘肃
“屯田”未归外,其他三门都人丁兴旺,至今已传至25世。
党家村的兴旺与其“经商致富、以农守之”的策略密不可分。党家村党贾两姓分几处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经商。由于能抓住时机,经营得法,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党家村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据传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日进白银千两”。与此同步,党家村翻旧盖新,进入了一个持续百年的修建四合院高潮时期,一并筑起了祠堂、庙宇、文星阁等配套建筑。咸丰元年,村中集资筑建泌阳堡,同时建起了寨堡中26座四合院。至此,党家村就以富有和住宅好闻名遐迩了。
韩城在明万历以前就有 “南敦稼穑,北尚服贾”之说,也就是说县南崇尚种庄稼,县北崇尚做生意。党家村地处县北,自然而然受到这种风气影响。村中有条件的人先后都做起了小买卖,逐渐发展到开门面、立字号。党家村的党、贾两家在清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经商获得了巨大成功,据说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
“日进白银千两”。这是党家开始的一个商号介绍。
“恒兴桂”的发迹也很有意思。1654年,党族二门十一世人党德佩赶着一头毛驴,驮着两捆棉花下河南闯世界去了。他先是卖瓦盆瓦罐,接着做木材生意,在儿子党景平协助下,在河南瓦店建
“恒兴桂”字号。到雍正年间,“桂”号已成为瓦店的大商家,拥有镇东北大片不动产,土地上百顷。瓦店地处白河上游,是中原重要的交通要冲,水陆码头,商贾云集。党德佩创立的“恒兴桂”号是瓦店商业盟主。这个盟主不是自封的,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招标中争来的。瓦店的争盟主很奇特,官府主持,万人围观,两方登台,掷银斗富。党家和当地的王家争盟主,都提着银元宝,一百二百,一干两千,往白河里扔,王家心疼银子撑不住了,党家就取胜了。
“桂”号成了瓦店的盟主,在瓦店商界,党家人说了算。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漕运中断,唐、白河运输成为清廷南北运送军用物资的唯一通道。党氏二门的
“恒兴桂”进人了它的鼎盛期。一批批镖银运回党家村,一座座四合院拔地而起。

这是当年党家所开始的一家著名当铺的介绍。

这是党家人当年做生意时用过的运输工具。

党家商号的银两和记账工具展示。

这是贾家祠堂,正面与党家祠堂相似,柱子上有一个斗子,表明贾家也曾出过一个举人。

门额上有“贾祖祠”三个字,但没有“
钦点翰林”这样的牌额,在这方面贾家比党家要逊些。
贾家祠堂的寝宫前台阶有一块标示“训诫石”的红棕色的石头,上面凿有一条条刻棱,很像一块大搓衣板。这是当时对犯错的族人的处罚用具,得在这里罚跪。这绝对是当今罚跪搓衣板的祖师。
贾家祠堂中还有家长训斥处罚犯错子女的蜡像。
这是贾家的族规,族规为宗法制度下家族的法规,这是其介绍。
这是祠堂中保存的玩社火时的出游神像。
贾家祠堂也是党家村中很经典的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大多为砖木结构,以上厅为“首”,左右厢房为“臂”,门房为“足”,俗称“合欢四合院”。四合院的上厅房建得最高,是宴请宾客和祭祀祖先的地方;两边的厢房是儿女的居室;门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整个住房按照风水八卦设计,进门东边的第一个房间做厨房,讲究东起西落,人丁兴旺。厕所建在西南角。这种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的区别是:一般是长方形,长22米,宽11米左右,有“三分院子四分场”的说法。
在这里的四合院中,长辈们住门房,为什么要让长辈住门房呢?这好像与其他地方的风俗不太一样。原因是老人们住门房一是照看门户方便,及时接待来宾;另外对子女的行为是否规范起监督作用。过去大姑娘、小媳妇是不准随便和外人接触的,以免别人说闲话。两边厢房的房檐也有高低之分,东边的比西边的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地形是西北高而东南低,俗话说“东高不算高,西高压弯腰”,所以在建房的时候,把东房建得高一些,以起垫补的作用,意思是把好的风水挡在自己的家内不外流。
兄弟住房也有讲究。哥哥住东房,弟弟住西房,以东为上,要他起到一个兄长的表率作用。门口的这三级台阶,意在望子登科,连中三元,连升三级。
贾家祠堂中还有一个当地的牌匾展览,这些牌匾都是从村里的古民居上收集来的。这里门上面的匾额为木质门匾,浮雕着诸如“耕读世家”,“安乐居”,“忠厚”,“文魁”,“登科”,“太史弟”之类的题字,白底黑字或蓝底金字,有的表白心志情趣,有的显示身份地位,书法刻工都十分讲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