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城古城的大街中徜徉,不经意间看见一家“白白馍行”的店铺,于是便掀帘而入。进入店铺一看,墙上挂满了奖状和证书,原来这就是韩城花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利贞(小名王白白)坐镇的“网红馍行”,于是便在里面仔细参观起来。
我第一次接触韩城花馍是四十年前在西安上学时,同宿舍的一位同学是韩城人,每年寒假回家后返校都要背来一大袋馍馍,给我们宿舍的同学尝一尝。因为那时学校的男生粮食定量每人只有30斤,加之饭菜中没有什么油水,同学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都处于半饥饿状态,于是家里是城镇居民的便用父母节约的粮票补充购买饭票,而家在农村的就只能在假期后返校时带些馍馍类的干粮来补充一段时间。对于我们南方同学来说,将这些没有馅的白面坨叫馒头,但这位同学显然不满意我将它称之为“馒头”,于是将一大袋馍馍倒在桌上让我仔细观看,告诉我这不是“馒头”而是“花馍”,果然不是简单的馒头,都是一些动物造型,形象很可爱的,而吃起来也不像馒头那样松软,是我们南方人说“死面”,但很劲道。就这样,我初步认识了韩城花馍。
陕西韩城花馍又称礼馍、面花,其实就是花样馒头,盛行于陕西陕北和关中。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陕西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春节时期多做枣花馒头,象征幸福与多寿。并在节庆日子用来敬神和相互间送礼。

白白馍行位于韩城市古城金城大街137号(闯王行宫对面),主要经营非遗文化交流、面塑设计制作和面食加工等。这家白白馍行在韩城当地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网红馍行”。

店里的花馍作品和奖状证书展示

店里墙上面挂着白白馍行王利贞的介绍。

正巧遇见王利贞本人在店里张罗。看到我对花馍很感兴趣,便热情地向我介绍起来。王利贞1964年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嵬东乡东仪门村,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渭南民间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韩城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等。她自幼在奶奶的爱抚下喜爱花馍,经常随同奶奶给乡村家户帮做花馍,1994年8月19日开了个“白白馍行”专做韩城民俗文化花馍,坚持了二十五年,从未间断过,一路走来有艰辛也有收获。
架上的展品特写。

王利贞的这件花馍作品名为“史记韩城”,可算是“镇店之宝”。“史记韩城”馍有九层,九五为数字之尊,二米一八高,这让韩城民俗文化花馍成为历史的记忆!

2017年12月3日,她参加了央视CCTV一7春晚《亿万农民笑声》(西部主场韩城)她将韩城民俗文化花馍人生历程整整做了一遍,还特意做了两个大馍,一个是“史记韩城馍”一个是“中华寿糕”。

面花盛行于黄河流域,是北方民族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相融的一种民间艺术。这样的花馍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估计没人忍心下口吧。
当然,花馍主要还是用来吃的,这种夹着红枣的花馍就是山西关中地区常见的食品。
制作花馍时,也是比巧手的方法之一。制作工具都是手边的普通物件:剪刀、木梳等,关键是一双巧手。没有教材,没有图样,全凭一代代人口传心授,经过一番搓、捻、擀、剪、切、捏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巧妇手底下活脱脱地变出来。
王利贞与店员正在操作。花馍的制作是颇为讲究的,有一套严格的工序,发酵、揉面、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而且,花馍制作顺序也是不能乱的。而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花馍,不仅装点生活,还能满足民俗生活的审美和社会需要,更进一步表达了中华民族祈福纳祥和合美满的精神追求。

王利贞的花馍作品





热气腾腾的花馍一出锅,就立马吸引来不少当地路人和外地游客。

王利贞花馍作品展示
墙上挂的奖状。白白馍行是前店后厂,穿过这个门洞就是花馍加工车间
店后的这个院子也是比较典型的关中民居形式,而且还有一口仍在使用的水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