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博物馆中,一些独一无二、颇具特色的专展区很吸引我。除了上篇博客中提到的贺兰山岩画外,还有西夏文专展区等也向我展示了一个以前从未知晓的新知识天地。
初见西夏文,必定让你心生惊奇。因为你看到的每一个字似曾相识,但仔细一看却一个都不认得。真是一种奇怪的文字。于是,我仔细地阅读展区中的相关介绍: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理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元明两朝,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了大约三个世纪。根据现今的研究成果,全部西夏文字共计5917字,而实际上有意义的字共5857字。
当然,这样的解释还是让我如坠云里雾里,那就跟着展示的内容去逐步了解吧:
宁夏博物馆中的西夏文专展名为“蕃书国字”,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西夏文的前生今世。
这是一张西夏文书籍中的页面。西夏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是西夏仿汉字创制的。汇编字书12卷,被西夏定为“国书”。西夏人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字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字,西夏还编写了字典。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字也随之逐渐湮灭。自西夏文字被发现以来,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西夏文字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
西夏文的创制参照了汉字的“六书”理论,采用合成法进行造字,即先创造了一些文字元素,即常说的字根或母字,然后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西夏文是方块形的表意字,分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单纯字较少,合体字占绝大多数。合体字中,与汉字会意字类似的会意合成字和与汉字形声字类似的音意合成字最多。比如用西夏文“水”和“土”的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泥”字。反切上下字合成造字、互换字、对称字很有特色,是西夏造字的特殊方法。
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采用文字元素创字外,绝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会意、音意、对称、互换、反切、长音等六种合成法。如:
会意合成法:西夏文“水”字中的一部分+“土”字合成(泥)
音意合成法:读音为“令”的西夏文的一部分+西夏文“绢”字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 ”
互换合成法:(指)——(趾)(逃)——(服)
对称合成法:(双)(唇)(中)(分)
反切合成法:读音为“妻”的西夏字的一部分+读音为“因”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汉族“秦”姓的西夏字。
长音合成法:读音为“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含意为“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阿长音。
西夏文创制后,元昊即下令推行国中,诏令国民悉用蕃书。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西夏文的地位,并于建国初期设立“蕃字院”,选拔西夏贵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传播。因此西夏文很快就在西夏国中通行。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数党项后裔还在使用。此后便被历史所淹没,变成了一种死亡的文字。1804年(清嘉庆九年),《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被发现后,学者根据该碑上的汉字与西夏文对照及记年,才重新确认了这种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

西夏文仿照汉字创制,汉字书法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真书即楷书。传世西夏文献中已发现篆、楷、行、草四种书体,而未见隶书。党项人论述西夏文和汉文的关系时也说:“论末则殊,考本则同”。

西夏文字有它独特的语法结构。在句子中,谓语动词往往位于末尾,宾语则放在动词的前面,而形容词有时则放在名词之前,有时则置于名词之后。经过国内外学者长期的研究,对西夏语言的规律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很多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公元1036年(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又称为蕃书或蕃文。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用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组字,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两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合成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时也用一个字的全部。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类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互换构成。两字多为同义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极少。书体有楷、行、草、篆,楷书多用于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
这是汉字与西夏文的百家姓对照,从中可以粗略地看出西夏文与汉字之间的主要差异:
1.西夏文五画以下和二十画以上的字很少,显得比较均匀;
2.西夏文斜笔较多,也即撇、捺丰富;
3.西夏文会意字比汉文多,汉文形声字比西夏文多;
4.类似拼音构字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已成系统;
5.西夏文构字时普遍地省形、省声,而汉字是个别现象;
6.西夏文象形、指事字极少,文字中的表意部分并不表示物形。

这是西夏文中百家姓中的“陈”字,可见这种文字是多么的繁杂。西夏文“形体方整,类八分,而书颇重复”,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初看与汉字相似,因为它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的。它的基本笔画,也有与汉字相同的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但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对撇捺等斜笔运用较多。由于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多数字都在十画以上,认记、书写都有一定难度,就连汉字中书写最为简单的数字,到了西夏文里笔画也相当繁杂。
这是我在银川步行街中心拍摄的一张照片,地面上用四个巨大的西夏文刻写着“吉祥如意”四个字,显示了宁夏与西夏古国的历史渊源。
在这短短的篇幅内,难以完整地介绍清楚西夏文的有关内容。最后,放上一张照片,感受一下这种文字的奇妙和繁复吧。很多事物,你不一定要精通它,但可以给你带来新鲜感和惊奇,这也是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