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遥古城最繁华的南大街上游览,恰遇每天一次的县太爷出巡表演。于是,站在一旁观看,联想到清朝对县衙机构的设置规定及官员的出行规定,颇觉有趣。结合现场所拍照片来叙述一下:

平遥古城县太爷出巡表演的队伍沿南大街由南向北走过来了。走在最前面的是两名“鸣锣喝道”的衙役。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制造声势,开辟道路。鸣锣开道亦作“鸣锣喝道”。“鸣锣开道”也是一种等级待遇,县一级官员上街,鸣锣七下,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府一级官员上街,鸣锣九下,意思是“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省一级官员则鸣锣十一下,意思是“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如果是皇帝和中央一级的官员,就要鸣锣十三下,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官员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仪仗大小、鸣锣多少下,也都反映了所使相应此仪仗官员的品级大小。
鸣锣衙役的后面,紧跟着两位举着“正堂”牌子的衙役。古代衙署大堂一般称为“正堂”或“公堂”,乃一方的听政之所,布令之堂。举着“正堂”牌子出行,表明县太爷可以沿途受理事务,甚至可以拦路告状。

在县太爷两旁是举着“肃静”牌的两名衙役,但没有我们通常在古装剧中所见到的官员出行时的“回避”牌,这也是按照清朝的相关管理制度而演绎的。
自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县级政权作为基层政权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历代封建王朝都是通过县衙门征收赋税、维持兵源、统治人民的。它上承朝廷、郡、府、省,下衔百姓。自上而下的各项政令、法规都要由县一级政权向百姓传布推行,赋税徭役要靠县一级政权来征收,其它如维护社会治安,编制户籍,处理初级诉讼,兴修农田水利,兴办修桥辅路、赈恤救灾等公益事业,均在县官的职权范围之内。因此,《清朝经世之编》中称:“天下之治始于县”。雍正三年(1723年),皇帝在给知县的敕谕中特别指出:“县令乃亲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因为县官处于国家政权的基层,最接近百姓,所以人们常称县官为“亲民之官”,百姓则称其为“父母官”。按清朝制度规定:县官出巡,其仪仗中没有回避牌,其意义就在于“与小民朝夕相处,勿使隔绝不通也。”
这是平遥县衙的大堂内景。大堂内陈列着七品正堂的部分仪仗,也称“执事”,只有“正堂”和“肃静”两种执事牌。按照清代规定“知县,青旗四,蓝伞一,青扇一,桐棍、皮槊各二,肃静牌二”。(《清史稿·舆服志四》)知县仪仗没有“回避”牌,因为封建社会的县衙,就是最基层的政权机构,知县的职责便是处理本邑各种事务,无回避百姓之理由,知县应“与小民朝夕相处,勿使隔绝不通也”。(丁日昌《牧令辑要》第七卷)知府以上官吏,一般不直接受理民事,出巡时才有资格用“回避”牌。而知县需要面对百姓直接处理事务,因而不设“回避”牌。

紧随在知县后面没有穿官服的是师爷。此人不属于朝廷任命的县衙正式人员编制,为知县私人聘任的幕僚。这些人或擅长刑律,或能写会算,或谙练官场事物,具有一定的聪明才智。知县聘请他们作为心腹为自己出谋划策,处理公务。他们泛称师爷,再按其专长分为书启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师爷们无俸禄和工食银,年终知县给予束脩。他们往往左右知县施政之明暗,为官之清廉。他们和知县是宾朋关系,来去自由。
按照清朝的县衙的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规定,县衙中属于正式编制的人员(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体制内公务员编制)有:
1、知县,是县衙的最高行政长官,其秩为正七品,多由进士、举人、贡生等经吏部铨选授职。其职责是掌管全县赋税征收、决断刑狱、劝农稼穑、赈灾济贫、除奸除霸、兴善之教、贡士、读法、祭神祭孔等无所不包。
2、县丞,是知县的辅佐官(相当于副县长),其秩为正八品,也是朝廷命官。其职责是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下设攥典1人协助其处理公务。
3、主簿,是知县的佐贰官,别称“书记”,其秩为正九品。主管全县户籍、文书办理等事物。下设攒点1人协助其办公。
4、典史,是知县的佐杂官,未入流。掌管缉捕、稽查狱囚、治安等事宜。
以上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均由吏部铨选,皇帝任命。故称“朝廷命官”。
此外,县衙中设有负责日常办公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房是县属的组织机构,附于县公堂之左右,每房设典吏1人,其工作人员称“攒点”、“书吏”、“书办”、“书役”、“胥吏”等。六房的办事人员均没有俸禄和工食银,只能靠微薄的纸笔费、抄写费、饭食费等维生,因而他们只能靠谋取各种私利,以补其收入之低微。这些人大都读过书,科举无望,但又“文理明通,熟于律例,工于写算。”(《大清会典事例》),因而便通过各种手段,进入县衙门当一名胥吏。五年役满后,即由知县给予一定赏赐开缺。
这些身着“捕”、“衙”字样的服装的人员属于县衙中的“三班”, 即:皂班、壮班和快班。他们和禁卒、门子、仵作、稳婆等统称为衙役,他们服务于县衙,担负站堂、行刑、拘捕、查脏、催科、征比、解囚等差事。虽享有国家规定的低微工食银,但常凭借手中的实权,鱼肉百姓。因而《大清律例》将他们贬为贱籍,其子孙三代不得入仕为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