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文庙是平遥古城中的重点景区,位于平遥古城内东南隅,是古城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气势最雄伟、形制最典型的一座,是我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文庙。它座北向南,占地面积4058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选址、建筑风格、殿堂配置是儒家礼制思想在建筑上的集中反映。文庙的殿宇规模宏敞而布局庄严,内涵丰富而层次井然。庙区红墙灰瓦,宛如帝王宫殿,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中崇儒重教的思想文化。
文庙南至魁星楼、文昌阁,北至尊经阁、九龙壁,组成了庞大的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文系建筑群。中轴线上由北往南与城墙连为一个整体是平遥文庙建筑群的独有特色。庙区中的主要古建筑有城墙上的文昌阁、魁星楼、石牌坊、城墙下的文昌庙,登攀城墙的云路、云路坊、状元桥、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东西庑、日新斋、时习斋、腋门、厢房、神厨、神库等建筑物古朴典雅,各类石刻、木雕莫不精工细作,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平遥文庙的主入口是气势恢宏的棂星门,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据《后汉书》记载,棂星就是天田星,古人认为它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才士的选拔,寓意孔子乃文星下凡。古代皇帝祭天,先祭棂星。文庙设置棂星门,体现了孔子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的崇高地位。棂星门为四柱三间,歇山式,木构牌楼,斗拱分别为九踩、十一踩、屋顶琉璃剪边,柱头施冲天云冠。造型精美,巍峨壮观。门旁分别悬挂有“中国科举博物馆”和“平遥文庙学宫博物馆”两块牌子。

平遥文庙的导览图。中国1300多年科举史上硕果仅存的平遥文庙有“小故宫”之称,规模宏大,规制齐全,也有一条类似的中轴线。其总体布局由三组建筑群组合而成,中央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前后纵深五进院落。现收费的文庙景区内包括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东西庑、日新斋、时习斋、腋门、厢房、神厨、神库等建筑物。

跨入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进院落。院中泮池为文庙的象征性建筑。泮池围栏石板精雕各式吉祥图案。有琴、棋、书、画、辈辈封候,犀牛望月……,扶手上刻桃榴,寓孔子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之意。

平遥文庙总体布局展现了中国元明以后文庙建筑的特有规制。庙中存碑碣20余通(方),关于明、清两代的修缮经过,都历历可考。但所有碑碣(以及志书所载)均未言及文庙的始建年代,只确知大成殿重建于1163年(金大定三年),现存建筑大成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平遥文庙以国内已存文庙中罕见的早期建筑而享誉四海。
文庙庙宇规模宏阔,由并立的三个建筑群组合而成。中央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文庙前为棂星门,左右竖下马碑,东西为“广大”、“高明”二门。

第一进院落中的名宦祠、乡贤祠为此院的东西配殿。名宦祠为古代供奉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之场所。乡贤祠为古代供奉对儒学和乡里做出重大贡献的乡绅之场所。现均依古制设置。而此院的斋宿所、更衣厅、神厨、神库都为祭孔时分别供祭祀者更换衣服、斋戒、沐浴以及制作祭品、存放祭品、祭器之所。旧时每年二月和八月的上丁日(入月后所逢第一个丁日)即为祭孔的日期,古称“丁祭”。在祭孔时,整个文庙扎制松坊、悬灯结彩,铺设地毯。大成殿前设丹墀的两个“庭燎”,这是一种红纸包装的秫秸捆,供祭祀中点亮烘托气氛。大殿香案上按规制摆放五谷杂梁和祭器,案后祭凳上供有屠宰后不开膛不煺毛的整个猪、牛、羊,所谓“三牲”,“三牲”的头还要用红木架支起,呈跪拜样,这为封建帝王的规格。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记载:本县向有祭孔礼俗“崇儒重道,圣教覃敷,每当春秋上丁,祭豆告虔,盖其仪文备至,典礼特隆”。旧时的祭孔仪式由当时的军政要员为主祭官。由社会各届知名人士陪祭,整个祭孔仪式大致有上香、奏乐、行礼、献表、读祭、献舞、读经等安排。祭孔者须“必敬、必诚”,祭孔供品须“必丰、必洁”。祭孔时,庭燎熊熊燃烧、香烟缭绕、钟鼓齐鸣、号角齐嗪。
院中为泮池,池上有拱桥。过拱桥后的大成门是联系贯通第一、二进院的建筑物,亦称“戟门”,是文庙建筑中的重要配置。面宽五楹,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大成之意取自孟子评价孔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之语。戟门取自古代门外立戟之古礼,为文庙中的礼仪之门,庄严凝重,肃穆大方。
过大成门,北达大成殿月台。大成殿面阔5间,殿前东西庑各9间,殿东西之腋门各3间。大成殿为平遥文庙主殿,始建于汉代,现存大殿为金朝大定三年(1163年)重修,距今840多年,是全国现存文庙中最早的建筑,为古代木结构建筑之珍品。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建在高1米的砖砌台基上,前有宽广的月台,周围施以石栏板。前檐明次间用隔扇门,稍间置窗。檐下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栱偷心造。昂为批竹昂,耍头蚂蚱形。梁架分草栿和明栿两种,草栿隐在天花之下,天花板下露明处用明栿。
大成殿的平面布局、用柱方法、斗拱梁架结构以及歇山出际的形式,檐下大斜架取代补间铺作的罕见特例,都具有早期木构建筑特征,属宋式建筑体系,深具宋代遗风。从大成殿脊博墨笔题记“维金大定三年岁次癸未·月一日辛酉重建”可知,殿之重修时间在公元1163年,清代有过保养性维修。据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中记载:平遥的文庙大成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

大成殿梁架结构为十架椽,前后槽用搭牵乳栿联接,内柱之间,以复梁拼成的草栿承重,草栿以上,用四椽栿、平梁、叉手、侏儒柱、驼峰等层层支叠,梁枋断面高宽之比大多为三比二,基本采用了宋金时期作法。中央置藻井,用小型斗栱叠架而成,形制规整,工艺精巧。

大成殿旧时为祭祀孔圣及“四配、十哲”之所,现为中国最大的孔圣及先贤塑像群。大殿正中央为孔子塑像,头戴十二琉球冠冕,身着十二章服,手执圭板,面部温和而严厉,神态威而猛,恭而安。从汉武帝开始,孔子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他被尊奉为“文宣王”、“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从殿内悬挂的匾额“万世师表”、“德齐帱载、圣协时中、圣集大成……”均为历代帝王为孔子御题,孔子地位之崇高足见一斑。
孔门弟子塑像。历代统治者在尊孔祭孔的同时,对孔门弟子也加以尊崇,在不同的朝代分别请进了文庙,给以从祀和配享的待遇。即孔子像左右分别为“四配”,述圣孔伋、宗圣曾参、复圣颜回、亚圣孟轲;东西供台上为“十哲”,分别为仲由、卜商、冉雍、冉耕、冉求、宰予、端木赐、闵损、言偃、颛孙师均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此院的配殿东庑、西庑供奉七十二贤人。值得一提的是,为一代宗师孔子立像古今皆有之,而再现其弟子彩塑群像在国内孔庙中亦为规模最大的一处。这些塑像的后墙上还绘有孔子圣迹图,从颜母祷尼山开始,到孔子去世后弟子庐墓为止,把孔子一生主要活动以壁画形式,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穿过大成殿两侧的东西腋门来到第三进院,首先看到大成殿后墙上硕大的“魁”字。此“魁”字为民族英雄文天祥亲笔手书,笔力苍劲,似柔实刚,堪称一绝。清乾隆年间,文庙学子用油灯扩散(幻灯技术)临摹而成,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传说当地如有高中的状元,可从棂星门中间甬道进入大成殿,即可打开“魁”字门,通往敬一亭举行祭天仪式,寓“一举夺魁”之意。

大成殿后面的明伦堂明代即有之,清乾隆、道光时修缮,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七檩硬山前后廊式。“明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间。明代时为儒学讲堂,清代时改为儒学教室,现辟为孔子生平展室。为了让现代人更多地走近孔子、了解孔子、学习孔子,平遥文庙专门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实物,全方位地介绍了孔子的一生和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明伦堂中的孔子画像

从明伦堂穿过,来到中轴线第四进院。主体建筑敬一亭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1943年日寇驻兵时焚毁。

此亭为2003年自晋南移建而成。《淮南子·诠言训》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敬一亭”向为祭天之所。祭天也称躬天,是中国古代崇拜自然的一种宗教活动。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无不虔诚此举。
亭内设气势雄伟的祭天大鼎。

第五进院主体建筑尊经阁为平遥文庙主体建筑之一,明初建,后废,近年复修。原名藏经楼,明开国宰相刘伯温回乡省亲祭祀时改名并亲书“尊经阁”以表尊孔之意。尊经阁其功用既有藏书亦有振兴文运之意,是文庙建筑中的固定配置。现为中国科举展示。
尊经阁两侧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创建的古陶书院,后改名超山书院。是清代官民联办学堂。该院60余间房舍,主从有序,为四合院形制,历史上曾经主持过书院的12名讲席全为进士。最著名的为《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他在超山书院任山长达10年之久。培养的儒学生员为平遥晋商发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文庙内景。
平遥文庙内的各种建筑物古朴典雅,各类石刻、木雕莫不精工细作,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文庙中设置的龙门,引得每一位带着子女来参观的家长都鼓励他们跨过去,期望取个好彩头。
平遥文庙历来为县学所在,直至清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后,县学才停,改办为“平遥县实业学校”,开始了新学。 到1923年,一些商贾财东捐资在文庙办起了“平遥励志中学校”,县长郭学谦还题写了校名门额,后改为官办平遥中学校,迁址到察院街。1950年,太岳中学同平遥中学合并,校址又设在文庙,其建筑基本保存着原貌,只拆除了棂星门、西学、省畜所。
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平遥中学教学楼时,拆除了超山书院、敬一亭、尊经阁。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文庙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平遥中学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遥中学于2003年全部迁至东城外新校址。文庙得以重新复原。
其历史渊源足以配得上这块“全晋首学”的匾额。
此为东配殿时习斋。“时习” 取《论语》“学而时习之”之意。旧时为讲学研读之所。现辟为古代教育展室。展厅图文并茂,为世人倡述了教育在人类文明延续与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重点介绍了孔子、朱熹等大批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质朴的格言,都给后人以深刻启迪。
门廊上展示的轿车为当年学子外出求学时的交通工具。
平遥文庙的院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