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毅军
李毅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85
  • 关注人气:6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1628篇.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有关犀牛的一些事实

(2018-04-28 20:29:56)
标签:

白犀牛“苏丹”的经历

犀牛的种类和生长地

中国的犀牛传说和典故

犀牛角的传说和作用

灰犀牛的意思

    前些天,则消息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世界上最后一头北方雄性白犀牛苏丹因年迈体衰和感染不治,在肯尼亚被安乐死,结束了它多灾多难的一生。由此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一些与犀牛有关的有趣事实:

第1628篇.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有关犀牛的一些事实

    这就是世界上最后一头北方雄性白犀牛苏丹”的生前照片。和其他犀牛相比,白犀牛的脑容量是最大的,可以推测它们的聪明程度要超过其他表亲。可是由于它们鼻子上角是最长的,可以超过1.5米(从这张照片上看,“苏丹”的犀角也是被割掉了了),所以备受偷猎者觊觎,以至于走向了灭绝的边缘。“苏丹”死后,现在世界上只剩下两头雌性北方白犀牛,科学家已经保存了它的精子,密封在柏林的实验室,希望将来技术成熟后可以人工繁殖。只是不知道这样是否真的可以拯救这一亚种.....。

 

    由于现在媒体和书刊上说到犀牛时,背景地都是在非洲,因此有不少人认为犀牛只是原产于非洲的动物。其实不然,从我国现存的文物和史料记载来看,几千年前犀牛曾经广泛地生活在中国,后来却难寻踪迹。在殷墟的甲骨卜辞中,犀被描绘为一只独角兽,短促的四足和尾巴,这是我国古人对犀牛最直观的认识。
第1628篇.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有关犀牛的一些事实       这是我国商周时期的一种青铜器——犀尊,将犀牛的形态表现得极为准确,当时的工匠可能是比照着真实的犀牛形貌来铸造的,足以表明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犀牛还是常见的动物
      春秋战国时代兵戈四起,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受到诸侯的青睐,《国语》记载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在金属甲胄尚难以普及的战国时代,犀皮能避刀剑,成为铠甲的首选,但犀牛也因此大受杀戮。到秦汉时,江淮地区尚有犀牛的足迹,而到了唐代,犀牛的领地已经退居到了华南,这对中原王朝来说,已经是极为遥远的所在,犀牛也因稀少和渺远而变成了传说,甚至生出许多怪谈。

       犀牛的灭绝,使之脱离了日常经验,也正因陌生而被戴上了神圣的光环,古人把犀牛角赋予了神话色彩:比如水塘中有毒的时候,犀牛用角接触过之后,就能解毒,其他动物再去喝水就安全了(现实中可能是由于犀牛比较霸道,其他的动物都躲着它);犀牛角还能分水,不仅是整个的犀牛角,只要是三寸长的通天犀,雕刻成鱼的形状含在嘴里,下海就能自动把水分开两半,简直和摩西的那根分开红海的魔法棒一样神奇。

    犀角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至宝,按清宫《兽谱》记载,犀角能够辟尘、辟水,辟寒、辟暑,又能解百毒,还能照见幽冥世界。犀牛角到底是什么东西?古代中国人认为犀牛和水牛、黄牛是同一类的动物(连牦牛都被称作“毛犀”),不过犀牛更珍贵,犀牛角也被吹得更厉害。其实犀牛角和牛角并不一样:牛角是直接长在头骨上的,而犀牛角则是皮肤之外的附属物,和指甲的成分类似。所以,我们在看古代犀牛化石骨架的时候,总发现它鼻梁上是光秃秃的。

    还有一种望文生义的认识也值得纠正一下,那就是以为白犀牛真的是白色的。现存的非洲犀牛有黑犀牛和白犀牛两种,很多望文生义的朋友会用肤色来分辨两种犀牛,其实这是没用的。白犀牛之所以叫做白犀牛,完全是一个误会。白犀牛的名字源于荷兰语,本来的意思是wide”,意思是它们的嘴巴是又宽又平的,可是被人以讹传讹变成了“white”,其实它应该叫做宽嘴犀牛。白犀牛有两个亚种,分别是南方白犀牛和北方白犀牛,这两个亚种之间的基因差别较大。目前南方白犀牛还有超过两万头,93%以上都分布在南非。和白犀牛对应的是黑犀牛,他们的嘴巴形状和鹦鹉类似,可以方便吃到树叶。而白犀牛的嘴巴只能吃草,它们也是唯一一种纯粹靠地上的草过活的犀牛。

    围绕着犀牛,我国也有几个有趣的成语和典故。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古人认为犀牛角是有灵性的东西,尤其是那种有一条白线从尖顶到底部贯穿的,这称为“通天犀”,是犀牛角中的品,“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典故也是这么来的

    另外,还有犀牛望月 明清时代,人们已经很难见到犀牛,多将犀牛描绘为独角的牛形怪兽,《古今图书集成》中有犀牛图,即是作牛形,该图描绘的是犀牛望月,所谓的犀牛望月,是一种比喻,《关尹子》载: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犀牛的角是弯曲的,且长在眼睛前部,视线受到角的影响,看到的月亮也是弯的。在我国封建社会,还将镜子的底座做成犀牛回头的形状,这种“犀牛望月”镜放在家中据称可以辟邪。如在山西的乔家大院中专门有一个展示展出了乔家大院当年办置的多种犀牛望月镜。

第1628篇.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有关犀牛的一些事实       乔家大院用于辟邪的犀牛望月镜。可以看出,由于到了清朝,中国境内的犀牛已经绝迹,工匠们只能参照耕牛的形状来制作,所雕刻的犀牛形象竟然不及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那样符合犀牛的本来面貌。

    还有一个燃犀烛怪典故。古书《异苑》提到了东晋时的温峤路过牛渚矶,听到水底有音乐传来,水深不可测,据民间传言,水下多有怪物,于是温峤点燃了犀角,朝水中照去,只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温峤见了,暗暗吃惊,当天夜里,就梦到有人对他说:与君幽明道阁,何意相照耶?”    做了这个怪梦,温峤心中又是厌恶又是惊恐,不久就去世了,在他身后,留下了燃犀烛怪这个典故,在中土已然绝迹的犀牛,俨然已是神物,犀角点燃的那一刻,妖怪纷纷现形,无处藏匿。

    而现在在中国,也流行着一个与犀牛有关的非常火的名词,那就是“灰犀牛”。20171213日,灰犀牛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何谓“灰犀牛”?“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灰犀牛事件是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比如,《人民日报》前些时间就曾在头版刊发题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评论员文章中写道:“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那么灰犀牛一词从何而来?多年前,一本畅销书《黑天鹅》让大家熟知了黑天鹅这个词,如今也是一本书让大家认识了灰犀牛。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撰写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让灰犀牛为世界所知。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