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1484篇.北京宣武门地区探寻之旅(二)清学部旧址

(2017-12-26 07:06:37)
标签:

北京清学部旧址游记和

清学部的介绍

清学部与鲁迅

北京胡同游记和攻略

北京游记和攻略

      游览了宣武门天主教堂,出来后沿着宣武门内大街继续向北直行七百米左右左拐,再往西走一点便到了教育街1号,这里就是清学部旧址

    清学部旧址原为清朝敬谨亲王尼堪府邸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设学部在此。原府坐北朝南,府门5间,银安殿面阔五间,前出丹墀,东西翼楼各面阔五间;启门3间,神殿5间,遗念殿(后罩楼)7间。东院有花园。辛亥革命后学部改教育部。国民政府南迁后,此处为国民党市党部。后部分改观,银安殿院建起楼房。旧址存有文物建筑120间,建筑面积3 642平方米,由武警招待所和北京外事职业高中使用。

    学部是清末为取消科举而建立的主持全国学政的机构是清末实行新政的产物。这里是我国近代教育变革的发源地,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鲁迅、蔡元培、章士钊(曾任教育总长)等都在此工作过,庚子赔款招考第一批留美学生的选拔考试在这里举行......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

第1484篇.北京宣武门地区探寻之旅(二)清学部旧址

    西单路口南100多米路西,有条幽静的街道,东起宣武门内大街,西至参政胡同,名为教育街。清宣统时设学部于此,民国时期改设教育部,故街道改称教育部街。民国十七年(1928)教育部迁出,改作国民党北平市党部。当时的教育部内设立了三个司: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和社会教育司。司下设科,每个科三到四名工作人员。

    这个门面与我们现今的国家部委门面相比确实显得有点寒酸,但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还是严格按照古制的规矩摆放:左边是雄狮右边是雌狮。雄狮子要放在大门左侧、而雌狮子则应摆放在大门的右侧,与“男左女右”是同一个道理。左边的雄狮,用右爪戏弄绣球,象征权威右边的雌狮,用左爪戏弄小狮,象征代代相传。
第1484篇.北京宣武门地区探寻之旅(二)清学部旧址

由宣武门天主教堂步行至教育街清学部旧址的路线图。

第1484篇.北京宣武门地区探寻之旅(二)清学部旧址

    这里也与鲁迅先生有深厚的不解之缘。19128月,教育部开始内设参事和佥事等职务。鲁迅由教育部总长推荐、副总理任命为佥事,并调整到社会教育司第一科当科长。这个科长相当于今天的处长,大概属于县处级干部,但是由副总理发文任命,似乎又比县处级职务还要高。 

    当时鲁迅所在的社教司第一科分管北洋政府的文化艺术工作,但鲁迅和他的一些同事还是办了许多令后人感怀的文化建树:制定注音字母、举办儿童艺展、查禁不良小说、倡导美育、考察新剧、筹建历史博物馆和京师图书馆(今日北京图书馆)等。1912年至1926年,鲁迅曾经三次脱离教育部。第一次是19177月,因张勋复辟愤而离职不干;第二次是1925年支持女师大学潮,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职;第三次是19268月被迫离职。当时,段祺瑞政府对鲁迅、李大钊等革命者公开通缉,鲁迅只得于826日离开教育部,跑到南方谋求新的发展。从此,鲁迅在教育部的职业生涯正式结束了。鲁迅先是来到厦门大学,后又去了广州中山大学,直到后来寓居上海病逝。

第1484篇.北京宣武门地区探寻之旅(二)清学部旧址       这里现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是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的发源地。19087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1909年,清廷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同时开始筹建附设肄业馆,总办周自齐,招考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9月,留美学生选拔考试安排在学部考棚(今教育街)举行。当时的考试具体安排是: 94日开考,共考五场, 94日考试国文,95日考试英文。97 8两日校阅试卷,按分数先行取录,98日放初榜,共取68人。99日考代数、平面几何、法文、德文、拉丁文,910日考立体几何、物理、美史、英史,911日考三角、化学、罗马史、希腊史。五场考试之后,录取程义法、金涛、梅贻琦、胡刚复、金邦正等47人,也就是第一批直接留美生,他们于19091012日由上海启程赴美。
第1484篇.北京宣武门地区探寻之旅(二)清学部旧址

    这块匾额由爱新觉罗·毓岚题写。爱新觉罗·毓岚又名金毓岚,194812出生在后海的醇亲王府。父亲溥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祖父载沣是清末摄政王,祖伯就是少年夭折的光绪皇帝1951年,年仅三岁的金毓岚随家人搬出了王府,昔日显赫的爱新觉罗家族在此之前已经风光不再。他曾是北京市重点高中和平街一中资深语文教师。在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有一张爱新觉罗家在京四代人的全家福照片上,蹲在最前排的那个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就是金毓岚。

第1484篇.北京宣武门地区探寻之旅(二)清学部旧址

    清学部现在的内景。当时的教育街1-3号,在整个清朝期间都是敬谨亲王府邸,直到清朝末年才发生改变。而造成改变的契机,就是义和团运动引发的庚子之变光绪三十一年(1905),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126日,清廷下谕在敬谨亲王府旧址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于是,教育街1-3号院就正式从王爷府变成了清学部。
第1484篇.北京宣武门地区探寻之旅(二)清学部旧址    北京那么多王爷府,为啥单挑敬谨亲王府作为清学部的办公地点呢?因为敬谨亲王尼堪并非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按照清朝的制度,子孙如果没有功劳的话,袭爵是逐级递降的。到了清末爱新觉罗·全荣这一辈,已经从王爷降为镇国公,再在王府居住,就不合规矩了。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尼堪后裔镇国公全荣被派出守护西陵,敬谨亲王府就成了一所空宅。所以光绪就把这里改作学部衙署。祖宅被改成清学部没多久,全荣结束守陵回京,没想到到了家门口发现匾额已换,住的地方已经被占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有多紧张,没钱新建一个衙门,只好使出这种下三滥的手段,赶在人家回家前占了人家的房子。全荣没办法,只能另寻他处安身。
第1484篇.北京宣武门地区探寻之旅(二)清学部旧址

    敬谨亲王府原有建筑主要集中在1号,现由外事职高实习饭店使用,这面墙上的文字就是外事职高实习饭店的介绍。通过这面有关清学部前生今世的介绍,我们也可从中了解到敬谨亲王府的最初由来:

    清朝顺治初年,在教育街这里修建了敬谨亲王府。敬谨亲王爱新觉罗·尼堪(16101652),系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之三子,尼堪在对李自成、张献忠、李定国的战役中都立有战功。顺治十年(1653年),尼堪平定孙可望,在湖南中伏战死,是对明朝作战身亡中的级别最高的将领,予谥曰庄,此府因此被称为庄王府。原府坐北朝南,府门5间,银安殿面阔五间,前出丹墀,东西翼楼各面阔 五间;启门3间,神殿5间,遗念殿(后罩楼)7间。主要建筑分布在如今西单民银行总部大院,东院为花园,也就是如今的清学部遗址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