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螺寺景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距北京市区55公里,景区总面积800公顷,现为国家四A级旅游区。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原名“大明寺”。红螺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山环水绕,林木丰茂,古树参天。红螺寺处于红螺山山前的千亩苍翠的古松林之中,山川灵气,风水之妙,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刹”的优美画卷。因红螺仙女的美丽传说,故称红螺寺。
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是中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和最大的佛教园林。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内历届主持多有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佛法超凡。深厚的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奇妙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成就了千年古刹红螺寺的奇特风光,为一方完美殊胜、绝尘脱俗的“净土佛国”。故世传“南有普陀山,北有红螺寺”之说。

红螺寺山门气宇轩昂,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三层楼脊对称排列,雕梁画栋,一副对联巧妙地勾画了红螺寺的古风古韵:上联是:“三重绝景,二妙红螺,几度山林留胜迹,”下联是:“两代祖师,一方净土,千年庙宇映新辉,”横批是卢嘉锡题写的“京北巨刹”。

此为红螺寺景区的示意图,由图可见,景区以红螺古寺为中心。红螺寺占地百亩,分五处庭院,房244间。中院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为轴心,设有东西四所配殿;千手观音殿,伽蓝殿,际醒祖师殿,印光祖师殿和诵经房数间。东院为接待处;西院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东下坎北为老僧退居寮和延筹堂,南为练习功场;西上坎为螺蛳塔和骨灰堂。

红螺寺山门前,有一处青龙山响泉,溪水潺潺,瀑布顺流而下,如轻纱飞舞,陌野芳娇,苍翠欲滴,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购票(门票54元/人)进入大门后,可从右手边红螺池景区开始游览。
这碧池之上的两尊古典美女雕塑就是传说中的红螺仙女。相传红螺仙子是玉皇大帝的两位公主,她们结伴下凡畅游人间。在丛林深处发现了一座青砖碧瓦的禅院,古树环抱,香花满烂,山水相依。幽静中传来木鱼声声,禅音渺渺,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震撼了她们的心。她们化身一对红螺,欢畅的在泉中游戏,也借助她们的威德,使那里风调雨顺,林茂粮丰。一天,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大发雷霆,勒令召回。人们为了纪念两位仙女,将护国资福禅寺改名为红螺寺,后面的大山称为红螺山。
两位仙女化身的红螺

红螺池与山石林立仙鹤迎光的螺仙洞相连。洞口瀑布飞流,碧水轻溅,奔腾而下注入红螺池,两名红螺仙子脚踩红螺翩然起舞,池内鱼跃翻浪,细波粼粼,两条红螺鲤鱼仰天欢畅,使游人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

红螺山红螺寺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古刹,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它的开山缘起,可以追溯到中国佛教初兴的东晋时代,是中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和佛教丛林。从东晋后赵帝王到清朝的多位皇帝,每个朝代的皇室都与红螺寺有着密切的关系,千余年来在佛教界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庄严雄伟的护国资福禅寺门楼前,石狮子左右护持,门额上书“护国资福禅寺”。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美妙的传说,俗称“红螺寺”。
进入寺中,在天王殿的台阶前发现一丛植物,旁边的标签上写着“紫珠”。仔细一看,果然名如其名,颗颗圆润、通体紫色,莫不是身居这佛祖圣地才有如此的仙气?
天王殿弥勒佛背后的韦陀菩萨双手合十,托起金刚杵,表明这座寺庙接纳云游的僧人挂单(免费吃住),看来此处确实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十方常住寺。因为红螺寺是北方佛教的发祥地,,同时还是云游僧人学习进修佛学知识的寺院,使得来这里学习的僧人非常多,所以在红螺寺西侧的甘涧峪沟内建有寺庙群,号称“二十四庙七十二庵”,都是红螺寺所管辖的下院。
红螺寺历来与皇家的渊源深厚。此为红螺寺大雄宝殿内的“天启大铜钟”,由明熹宗于天启五年(公元1626年)所赐,至今已有着370多年的历史赐大铜钟。此铜钟高1.75米,钟的外体上铸有金刚经,属国宝级文物。
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英宗的大姐顺德长公主大婚,皇室为成婚大礼大修佛事,出资重修了红螺寺。明正统年间,皇帝英宗朱祁镇来寺降香,在看到佛顶放光后,认为是护国赐福的祥瑞之像,龙颜大悦,特亲笔赐“护国资福禅寺”的寺名,现此名仍刻于红螺寺山门上。
康熙皇帝和慈禧太后等均朝拜过红螺寺。
三圣殿里供奉着西方三圣,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和南无大势至菩萨。
在大雄宝殿后三圣殿前的院落西侧,是“红螺三绝景”之一的紫藤寄松。这景是一棵平顶松和两口藤萝构成,这棵平顶松高约6米,枝分九杈,把它有力的臂膀平行的伸向了四面八方,而两棵碗口粗的藤萝又如龙盘玉柱一样爬满了整个枝头,为这棵松树增添了媚妩之感,而且松藤并茂形成了一把天然的巨伞,遮荫面积近300平米。每年5月初,满架的藤萝花就象一串串的紫玛瑙坠满整个枝头,如一片紫色的祥云浮在殿宇之间,浓郁的花香飘满整个寺院。古时候每年花季,本寺的住持,就会邀请京城附近寺院的住持长老、名人雅士来红螺寺,坐在树下赏花论道。元代《红螺山大明寺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微风夜听金锒铛,诸天卫法藤萝旁”,此景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俗话说:“藤缠松,松难生”,而红螺寺中的松藤却和睦相处了800多年,藤不离松,松不辞藤,相亲如初,所以它被称为“红螺寺三绝景”之一。

与“紫藤寄松”仅隔一条通道的这棵古松也很有意思,以四十多度的倾角歪向一旁的千手观音殿,彷佛在俯身倾听观音的讲法。
三圣殿两侧的壁画为二十诸天护法。
听导游介绍,这位绿面弹琵琶的护法十分奇特,它的双眼会盯着每一位看他的人,与你进行眼神交流,不管你站在那个角度,它的眼珠都会跟着你的位置而转动。我试了一下,换了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看这位绿面护法,确实好像他的眼睛总是看着你。其实,我原来在其他寺庙中参观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后来知道这是佛教题材绘画中一种高超的绘画技巧,让画面中人物的眼睛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好像是与你对视。
红螺塔
喷水池
大雄宝殿外景

寺内翠竹为元代云山禅师所植,至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最早引植的一片竹林,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怀柔县志》记载:清康熙32年(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圣驾红螺寺降香,看到这片翠绿的竹林倍感新奇,即令身边的官员清点竹子的数量为613株,临走前叮嘱寺内的僧人和当地的官员要对竹林善加保护,以便他常来观赏,后来人们就称这片竹林为“御竹林”。在竹林西北角还有一个照原样恢复的“观竹亭”,当年清康熙帝就曾在原亭内设御座赏竹。红螺寺竹林四季常青长势茂盛,有竹约百万株,被称为“红螺三绝景”之一。
青龙山景区

青龙石雕
红螺文化长廊坐落在“御竹林”东侧的“红螺寺文化长廊”, 长350
延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有戏台和小广场。复建的“红螺寺文化长廊”为仿古式建筑,灰墙红窗、雕梁画栋,与景区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红螺寺文化长廊”将展出红螺寺诗词楹联、风光图片、影视资料、文物拓片等内容。其中“红螺寺文化长廊”的彩绘图案,集中表现了红螺寺景区“千年古刹皇家寺院佛家苑林”的内涵特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