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是必游之地。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后藏地区最大的寺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扎什伦布寺是中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可与达赖的布达拉宫相媲美,是历代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这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
扎什伦布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筑有宫墙,宫墙沿山势蜿蜒迤逦,周长3000
多米。寺内有经堂57间,房屋3600间,整个寺院依山坡而筑,背附高山,座北地向阳,殿宇依次递接,疏密均衡,和谐对称。也许是这里相对于拉萨更加偏远,来这里的游客不是太多,不会像参观布达拉宫那样人满为患,并限定了在里面的参观时间。在这里,你尽可以慢悠悠地在里面观赏徜徉,遨游在博大精深的佛教世界里。这里面可看的地方很多,有意思的建筑和富含历史沉淀的文物也很多。限于篇幅,我将用多篇博客来记述我的见闻:

这是扎什伦布寺的大门。扎什伦布寺始建于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其创建者是后来被追溯为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朱巴。1447 年,根敦朱巴为纪念其圆寂的经师,聘请西藏、尼泊尔工匠,制作了一尊高
5 米的释迦牟尼镏金铜像。像铸成后,根敦珠巴在后藏大贵族曲雄郎巴 · 索朗白桑和琼杰巴 ·
索朗班觉的资助下,兴建扎什伦布寺供奉佛像。开始寺院名为 “ 岗坚典培 ” ,意思是雪域兴佛寺。寺院于 1447 年藏历 9
月动工修建,一年后,第一座佛殿释迦牟尼殿建成。随后又兴建了供僧人修习、诵经的措钦大殿和供寺主起居的拉彰宫,以及一般的僧舍。到 1459
年,扎什伦布寺已初具规模,拥有大小佛堂 5 座,供奉佛像 12 尊,僧侣近 200
人。寺建成后,根敦朱巴任第一任法台,又陆续修建了密宗佛殿、大经院、展佛台,大小佛殿增至 7 座,供奉佛像达 53
尊,布于殿堂和讲经场四壁的彩绘、石刻佛像约 2000 尊。在寺内建立了铁桑林、夏尔孜和吉康三大扎仓(僧院),住寺僧侣达 1600
余人,来源遍及后藏、阿里地区,以及境外的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扎什伦布寺成为格鲁派在后藏的根本道场。

扎什伦布寺的建筑布局是在山坡上五座高大建筑自西向东一字排开,依次是强巴佛殿、十世班禅灵塔殿、四世班禅灵塔殿、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展佛台;山麓偏东为大经堂及附属殿堂。进寺后的参观路线是沿着一条石板路左转上行向西北方向行进,按顺时针方向参观各主要殿堂。
寺内的游人不太多,建筑都是历代留存的老建筑。
寺内有一些门楣上镶嵌门牌的院落,据导游介绍,这是一些在寺内专修密宗的僧侣住所。1601 年,四世班禅大师罗桑曲结坚赞( 1570 -
1662 年)就任扎什伦布寺第十六任池巴(住持)。 1607 年,他创建了专修密宗的阿巴扎仓,在寺内建立起完整的由显到密的学经系统。由于罗桑曲结大师的苦心经营,他在世时,寺中僧侣达 5000
余人,有房室 3000 余间;属寺 51 处,僧侣 4000 余人;拥有庄屯和牧区部落各 10 余处;成为格鲁派在后藏最大的寺院,取得了与拉萨三大寺同等的地位。
这是当年扎什伦布寺新建时种下的树木,如今已是盘根错节、老树结胎。

扎什伦布寺的灵塔是历代班禅的舍利塔。扎什伦布寺里修建的班禅灵塔共有 8座,“文革”中,五至九世班禅灵塔祀殿被毁。1985年至1989年,十世班禅大师为五至九世班禅重新修建了一座合葬灵塔殿,取名叫“扎什南捷”(吉祥的天国)。扎什伦布寺的灵塔群很有特点,汇聚了中国、尼泊尔和印度三个国家的灵塔种类。
在寺内转经的藏民
这是尼泊尔风格的灵塔,在国内不多见。
寺内的卫生间是地道的藏式建筑。

强巴佛殿按照顺时针参观路线游览的第一座寺内主体建筑,在扎什伦布寺西侧,其建筑为典型的藏式平顶碉楼,内部各层之间贯通,里面供奉强巴大铜佛像一尊,最为引人注目。大殿建于1914年,由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修建。强巴佛殿是座五层大殿,下面还有两层回廊。殿高三十米,建筑面积八百六十二平方米。佛殿全为石垒砌,接缝密实,庄严肃穆。
强巴佛殿前的铁鈡。
整个强巴佛殿分四大阶梯状,层层收拢高出。每层顶角各卧雄师一尊。上部殿檐系缀铜铃,殿堂以铜柱金顶而装饰,气势雄伟壮阔。进入强巴佛殿前,要先攀登这个陡峭的楼梯。后来我发现,这种陡峭的楼梯也是西藏的著名寺庙中特有的,后来我在拉萨的哲蚌寺中也遇到这种楼梯。
强巴佛殿中的强巴佛蹲坐在高达3.8米的莲花基座上,面部朝南,俯瞰着寺宇,佛像高26.2米,肩宽11.5米,脚板长4.2米,手长3.2米,中指周长1.2米,耳长2.8
米,是巨型雕塑行列中的珍品,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铜塑佛像。铸造这尊佛像,由此间110个工匠,花费4年时间才完成。共耗黄金6700两、黄铜23万多斤。
藏传佛教中的强巴佛就相当于汉地佛教的弥勒佛。在藏传佛教中,强巴佛是掌管未来的未来佛,所以很受信徒的重视。这尊强巴佛与我们汉地佛寺中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不同,它端庄秀丽,雍容优雅,身上嵌满了珍珠宝石,有大小钻石、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1400多颗,其它珍贵装饰为数更多,眉宇间那颗圆圆的“白毫”,使用了一颗核桃大的钻石,极其珍贵。
我觉得扎什伦布寺中的这个庙宇的装饰比较好地体现了藏族建筑色彩风格鲜明的艺术特点,于是专门将其拍摄下来。喇嘛教义规定,红墙上则必须用白色和棕色的饰带,屋顶及饰带的重点部位必须鎏金。浓厚的宗教色彩,鲜明的黑、白、红搭配,独到的结构使藏族建筑显现出一种令人震慑的力量。
我还留意到这些特别的红色墙体,之前在布达拉宫及以下其他著名的藏传佛教的寺庙中也见过,但是一直没有仔细地了解。这次听了导游的介绍,才知道原来这样的红墙藏族人称草墙,墙体材料里用了一种藏人叫做边玛草或马尾草的草。边玛草是藏式寺庙或贵族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材料,边玛草原料为怪柳枝,是一种生长在高寒地区深山中的灌木,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生长期慢,质地坚硬,枝干不易分叉。西藏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根据其不弯曲、不易腐烂等特点将其应用在建筑上,既可以减轻局部墙体的重量,也起到了较为独特的装饰效果。

这是上一张照片中墙体上部的局部特写。可以清楚地看出砌墙用的边玛草其实是一束一束地码在一起,形成了一面厚实的墙。据了解,用边玛草造墙的工艺也是很复杂的:秋天采集怪柳枝的主杆,剥皮后晾干,用生牛皮绳捆扎成小束,用于墙角部位的要捆绑成扇形,并将断面剁成直角;砌墙时还要用红泥、牛奶、红糖、木浆、牛胶,再添加豆粉等原料,放在大铁锅中熬制成浆汁,将铺装好标准厚度的边玛草墙涂成赭红色,最后在上面铺设呈圆锥状的阿嘎土女儿墙压顶。由于边玛草采集不易,加工难度较大,费工费时,所以只有藏式寺庙、宫殿官邸或贵族庄园等高规格建筑才能使用,也成为一种建筑等级与主人身份的象征。
用金箔覆盖的寺庙屋顶,在阳光下金碧辉煌。金顶是藏族宫殿、寺院、佛塔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建筑装饰,顶面为铜质镀金桶型长瓦,是藏民族建筑特有的一大奇观。目的是让主体建筑突出于群殿和城镇建筑群之上,更显宏伟气势。

措钦大殿。即大经堂,它位于扎什伦布寺中心,是全寺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整个寺院中最大的建筑物,它是一个庞大的复合式建筑。大经堂可容纳2000个喇嘛祷诵经文。经堂中央是班禅的宝座。经堂后面的三间佛殿,释迦牟尼殿居中,东侧是度母殿,西侧为强巴殿。是全寺法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大殿中央供奉有班禅大师的宝座。经堂上悬挂着近百幅唐卡,大经堂四周墙上还有许多古老壁画,绘着宗喀巴师徒三尊及历代祖师、大论师的画像,以及四大天王、各种飞天护法和释迦牟尼参禅图。
措钦大殿门外是寺院的讲经场,是由回廊围成的院落。过去班禅大师经常在这里向全寺僧人讲经布道。庭院中间竖立着一个巨大的经幡,四周的墙上绘有几千尊佛像,细细看去,无一雷同。

从扎什南捷继续向东就可以看到矗立在扎什伦布寺北面的尼玛山腰上这座白色的展佛台,高32米、底长42米,是日喀则城里最高的建筑物。按惯例五月十四日展示过去佛无量光佛的巨像,十五日展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巨像,十六日展示未来佛弥勒强巴的巨像。这些彩缎堆绣的佛像面幅甚至达到900平方米,又高挂在展佛台上,因而显得特别威武壮观,几乎整个日喀则市区和年楚河平原都能瞻仰到佛的容光。

站在展佛台前,俯瞰日喀则,翠绿的河谷、整洁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