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驯鹿,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圣诞老人坐着驯鹿拉的雪橇,在平安夜给家家户户送圣诞礼物的画面。由于驯鹿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在中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因此很多人一生中难以亲眼目睹真实的驯鹿。这一次的漠河之行,让我与驯鹿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十分有趣。
在从漠河县城通往北极村的途中,有一条通往驯鹿园的岔道,根据导游小翟的提议,我们顺便去游览了一番。
这群驯鹿属于当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是我国鄂温克族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群体,人口不到300。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饲养的驯鹿是我国唯一的驯鹿种群,性情温和,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主要的交通工具和生活来源。饲养驯鹿和狩猎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这个民族又被称为“使鹿部”。
这个驯鹿群有好几十头驯鹿,这些驯鹿性情温和,虽然头上有看起来令人生畏的尖角,但其实它们只是在发情季节争夺配偶时才相互用角打斗,它们对人类十分亲近,看到你的到来会主动迎上前来,你尽可以与她们亲密接触,它们也很享受人们的抚摸,甚至会追逐着你来抚摸它,如同一个希望得到抚摸爱抚的顽童,十分好玩。

这群驯鹿就在这片山林中生息。
养鹿人的临时住房。
这种用桦树皮和木棍搭成的尖顶棚曾经是鄂温克民族采用了一千多年的居住方式。在300多年前,鄂温克猎民从贝加尔湖畔迁徙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广袤的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生息、繁衍、劳作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迁徙,并经历三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鄂温克猎民由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次是1965年在敖鲁古雅实现了定居;第三次是2003年实现了整体“生态移民”搬迁至根河。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古斯通语族古斯通语支。鄂温克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其语言非常丰富,对于一个人数很少的民族部落来说仍然保持自己的语言,确实难能可贵。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如:萨满文化,桦树皮文化,服饰文化,狩猎文化等,由于没有文字,这些文化大多口语相传。
看到我这个身上挎着一个黑黢黢物件(单反相机)的陌生人闯进它们的领地,这头驯鹿立刻警惕起来,用一种探究的眼光仔细地打量起我。
看到我并无恶意,它放下心来,让我近距离地拍照。
这头小鹿则主动向我走过来,用湿漉漉的鼻尖在我的腿上磨蹭,好像是很希望得到来人的爱抚。
看来我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他们用欢腾跳跃的方式撒着欢儿向我表示欢迎,呵呵。
驯鹿(学名:Rangifer
tarandus),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蹄子宽大,悬蹄发达,尾巴极短。驯鹿的身体上覆盖着轻盈但极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亚种、性别的毛色在不同的季节有显著不同,从雄性北美林地驯鹿在夏季时的深棕褐色,到格林兰岛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现在腹部、颈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驯鹿的蹄子宽大,悬蹄发达,奔跑速度极快,时速可到50公里/小时。我国的鄂温克族使用驯鹿作为冬天雪地上的交通工具。
据考证,中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现在中国的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目前中国境内的驯鹿已不足千只,对驯鹿的养殖和保护已经有了严格的措施,每只驯鹿的都有这样的识别标志。

估计这个霸气的家伙是鹿王吧,独自享用一槽的食物。

“在那密密的山林里,到处都有我们的好兄弟”。不知它们是否也会唱“游击队员之歌”,呵呵。

我将手伸进这只驯鹿的皮毛中,呵,可真暖和。我估计它则会在心里说“嗨,哥们,你的手可真凉呀”,哈哈。
驯鹿的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会阴毛密生,呈自色。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不同亚种、性别的毛色在不同的季节有显著不同,从雄性北美林地驯鹿在夏季时的深棕褐色,到格林兰岛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这个头上有尖角的家伙向我冲过来了,不知是否是因我对其他驯鹿的抚摸而让它觉得冷落了它?看到它头上那锐利的尖角向我顶来,我急忙用手顶着了它的头部,不让它再向我前进了。

“呵呵,哥们,你这可是暴力行为哦,我得立此存照,留下用作呈堂证据”。
又有一个家伙跑过来了,不会是来帮架的吧?!你可别参乎哦,否则将造成群体事件的。
这个黑衣人是这群驯鹿的饲养员。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鄂温克语将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野生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养鹿人的林中住房,用木头高高地支起,离地很高,以防夜里睡觉时野兽的袭击。
这一片的山林景色也相当美,晶莹的雪地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迷人的宝蓝色光晕。
这个家伙还比较友好,走近我用它的头顶在我的腿上使劲磨蹭,如同小狗在主人身旁讨欢。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
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人类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嗨,哥们!你这不是使的武林绝技——旋风腿吧?力道可真大,我可是使出了“洪荒之力”才扛住了你这一腿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