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山风景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滦州古城城南1.5公里的滦河西岸,因岩石裸露形如卧虎,有“研山虎踞”之称,气势可观,名列古滦州八大景观之首。山上原曾坐落辽代文峰塔与碧霞元君祠,成为冀东文化最高象征。研山风景区是滦州古城项目的重要配套工程,工程自2009年11月正式启动,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建设内容为研山文峰塔、碧霞元君祠的重建以及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景区整体规划和山门、景亭、上山人行道、广场以及防护设施等工程。游览滦州古城时可顺便到此一游。

在山脚下远眺研山文峰塔。远观研山其状势如虎,历来有"研山虎踞"之称,名列古滦州八大景观之首。研山文峰塔成为了滦州的象征,是冀东文化的最高象征。

研山位于滦河西岸,山体为弯尺形,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随河走向长约1000米,海拔高度176.5米。山下滦水龙翔,山头峰形虎踞,原为滦州第一名胜。
此为研山景区的牌楼广场。研山景区的南山入口处是传统的山门大牌坊。这是座四柱三门五楼北方官式大牌楼。下架是汉白玉精雕石柱额枋,上架是木瓦结构。明间正匾是库金双勾行书“研山毓秀”,背面是“滦水钟灵”。
说起牌楼,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牌楼早在商周时期就是祭祀场合的入口。自汉唐以来又改为居民住区的出入口,也称坊门。“街坊邻居”由此衍生。宋辽时期牌坊又成了皇家对臣民的最高奖赏,死者立碑,生者建坊。凡有功成名就者立坊扬威,贞洁烈女赐坊表彰。突出人物皇帝亲笔书匾,高挂金牌,故此牌楼盛极一时。到明清时牌楼成为标志性建筑,宫殿园囿、寺观庙宇、街道巷口、商铺门面都以立牌楼为荣耀。在传统建筑中由于牌楼的纪念性、标志性、装饰性非常突出,所以深受国人的喜爱。传统牌楼以木结构为蓝本,引发出砖牌楼、石牌楼、彩牌楼等。

研山景区占地约6千多平方米,由五大景点组成:文峰塔、碧霞元君祠、山门牌楼、半山八角亭,登山石阶观光步道。通过山脚下的大门后,可沿着这长长的登山石阶登至山顶,来到文峰塔下。
登山的过程中,可以沿路观赏山脚下的滦河风光。
登山半道上的八角亭。循着花岗岩斧剁石登山步道行至半山,此处建有攒尖顶八角观景亭。古云“亭者,停也。”在此停留必有美景映入眼帘。东观滔滔滦河水,西看隆隆铁矿区。悬崖峭壁脚下踩,玲珑宝塔天上来。攒尖顶八角亭下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架为传统木瓦结构。清式规制檩三件、井字梁、亭正中有“二十四节气”垂莲雷公柱,均为传统描金苏式彩画。倒挂楣子、座凳板都按正统规制精心打造。山门牌楼、八角亭子、玲珑宝塔三点一线,风格一统相得益彰。
八角亭四周有仿木护栏,凭栏近观悬崖,远看新老滦河,稻米之乡“柏各庄农场”的源头之水就在游人脚下。
研山文峰塔。据史料记载,公元947年左右,辽世宗始建文峰塔,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原塔共13层8面,塔高20米,为砖结构,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为条石砌筑的须弥座,塔身由青砖砌筑,塔为实心,每层8角均有悬铃,巍巍壮观。南面石刻"文峰塔",北刻"射斗牛",东刻"凌云梯",西刻"冲霄汉"。文峰塔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文峰塔被震塌。重建后的文峰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仿辽塔,塔高32.67米。塔身建筑结构为七层,内部中空,三层以下可供游人游玩。
新建的文峰塔在原来的位置上深挖地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部为中空六层。外部为13层密檐式仿辽塔。直径7.3米,总高32.795米。全国共有二十多座“文风塔”,研山文峰塔属于体量较大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儒、佛、道为主流的综合系统,宋辽时期更崇尚道教文化。风水文峰塔以道教为主体,兼容儒家、佛家为儒佛道三位一体。塔内设地宫,置镇塔宝物。首层有石雕壁画“八仙渡海图”,得道真人各显神通。
此塔的装饰含义丰富,值得细细品味。循阶而上,塔之底座为石雕须弥座。其束腰刻有“八卦”图形。在石雕须弥座上方是佛家供奉的造像。在佛像的上方是传统建筑仿木结构的“斗栱”。斗是古人用来计算粮食的器具,一斗合十升,栱上有升组成“一斗三升”。栱是古代的天平,也是量具。农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作,期盼着年年丰收,“斗栱”也寓意着财富和丰收。
在石雕“斗栱”的上方有传统的“十二地支”也就是俗话说的“属相”。道家理论认为“子”属水,对应的八卦为“坎”,位在北方。“午”为火,对应的八卦为“离”,八卦和十二地支相互生、克、制、化演绎着大千世界。
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座,托着宝塔的上层。有石门和石窗的是塔的主层。门上的“阴阳鱼”是道家的标志符号,窗上的“飞天”是飞舞的天神,护佑着百姓的平安,巡视着人间的善恶。
道教是我国原始的本土宗教,所以文峰塔主层所供奉的神像是道教“文魁星”。北斗七星之首“文魁星”,手持点魁笔,专门点化状元,另手持水晶杯,满杯墨水灵气。文魁踢斗投河而独立鳌头。是唯学子之期盼。
再往上看是十三层密檐。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时共有十三个宗派,十三层密檐塔代表着功德圆满。普通的塔尖有做球状宝顶的,研山文峰塔级别较高,塔的最顶上有铜铸塔刹。原昌黎也属古滦州管辖,其塔原始为“风磨铜”铸造,后改为铁刹。研山文峰塔是仿昌黎的原型重新设计的。塔的每层檐角都悬有风铃,是用响铜铸造的共104枚。
登上文峰塔下俯瞰研山脚下的滦河风光。
山的另一侧是一个大型火电厂。
滦河景色。

研山脚下,滦河两岸,良田万倾。
碧霞元君祠建在研山文峰塔的西侧,相传建于清朝顺治年间,俗称娘娘庙。据史料记载,碧霞元君祠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百姓求子、祈福的地方,每年阴历三月初三设有庙会,非常热闹。正殿三间,中间供奉碧霞元君,左右供奉送子娘娘和天花娘娘,同时坐南朝北有倒坐观音。碧霞元君祠在1941年战乱中被日本侵略者彻底毁坏,重建的碧霞元君祠为一层,东西两侧建有偏房和钟鼓楼,建筑面积约占地500平方米。佛教建寺庵,道教建洞观,儒教建祠堂,乡社建市庙。研山景区为儒、佛、道一体的旅游景点。碧霞元君乃道教女神,建祠以示纪念和膜拜。碧霞元君全称为天仙玉女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她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总之,道家认为凡民间得道之人都可成仙,皆可供奉。
研山先有文峰塔后有碧霞元君祠。原祠规制较小,重建后占地面积为586.37平米。一进院主殿三间,正中供奉的是女神碧霞元君。两旁分别是: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主殿两侧是耳房,东儿房事管委会办公室,西耳房是法物流通处。东厢房为文昌殿,西厢房为财神殿。进门两侧有钟鼓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
研山碧霞元君祠为清式高等级规制,在封建社会民间建筑是不允许彩画的。彩画的最高等级是龙凤和玺,其次是旋子点金,可以描龙画凤。王府的级别是不可用龙凤图案的。但可以做苏式彩画。所谓“苏式”是说苏州的能工巧匠为展示自己的才艺,不采用官方模式,而是自我创作当场做画。碧霞元君祠的所有贴金彩画都是匠人们自己创作的,大多是小写意山水,也有工笔花鸟、人物等。每个房间的木、瓦、油作都是严格按传统工艺操作的。
回首西望是投资过百亿的露天铁矿,将是滦县的资源之本。

山门牌楼的背面。

从滦河岸边远观研山,
岩石裸露形如卧虎,气势可观。
滦河边上的“滦河母亲”大型塑像。滦州,枕燕山而踏渤海,屏京津而扼关外,横陈乌桓之南,幽蓟之东,鲁豫之北,素有“京畿锁钥,兵家咽喉”之称。888公里滦水与滦州大地逾世经年,这条与孕育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黄河、长江比肩论庚的中国第三条母亲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