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2016-03-31 07:10:20)
标签:

古北水镇游记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式窗棂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主要构件

三尺巷的故事

      说实话,古北水镇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原汁原味的古镇。古镇是仿照乌镇建筑而成,但也不是简单地照搬仿造。虽然是现在复建的人造景观,但看得出来投资方也是很用心且花了不少钱的,据说就连在此施工的工人都来自于江浙一带。不少老房子都是从他处整体搬迁过来的,即使是修缮也是采用了“修旧如旧”的方式,使古北水镇具有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点。

       徜徉在古北水镇的街道上,仔细端详着各种设计奇巧、做工精致的古建筑构件,心里不由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震动。我在想,从人类的祖先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人手的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但工业化以来的三百多年,我们将太多的工作交由没有生命的机器去做了,然而机器的制作毕竟过于生硬和整齐划一,当我们被这些生产线上制造的产品包围的时候,突然会发觉,生活变得缺少灵性、美感和古典的气质了。因而,当这些祖辈们用手制作和使用过的器物出现在我的面前时,让我感到尤为珍惜,在游览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与慰藉。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牌坊的支撑采用了这种形状的石狮护脚。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这间老屋体现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构件。中国古建筑,一般会把构件交接的部分裸露出来,再在它们的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它成为整个建筑本身的装饰的一部分。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建筑在单体体型上可能并没有优势,但精巧的构造,完美无缺的细部处理,以及中国传统手法的运用,都让中国的建筑有了自身的特色。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这座古建筑中的传统中国元素随处可见。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这处院子门口的照壁雕刻得十分精致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典型的深宅大院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被数百年的历史打磨得铮亮的青石板路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古北水镇中有好几座城楼,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城楼的建筑风貌。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这座牌楼很有皇家气派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古镇中心的古戏楼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这里曾是拱卫京师的重镇,将河水引入镇中,既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又为北方村镇增添了灵气。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这栋房子的窗户十分吸引游客的眼球。我国的木构古建筑中,隔扇、槛窗可以做得轻盈通透,窗又常处在人们的视觉中心区域内,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点所在。如果可以把窗比作建筑的眼睛的话,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建筑曾有一双世界上最美丽的眼睛。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这条窄窄的巷子让我想起了著名的“三尺巷”故事。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这是一处很别致的古戏台,其屋顶的处理很有中国古建筑的特色。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度时,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并且应用脊兽等装饰来体现屋顶的壮丽及主人的身份。相对说来,在其它的建筑体系中,屋顶就不太受重视,除了有时候穹隆顶得到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了事的,生硬无趣。但在中国,建筑师很早就发现了屋顶部分的巨大装饰作用并加以充分的运用,成为中国古建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特色。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这两座建筑也反映了中国建筑体系的主要结构方法,也就是房子的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柱子和梁的,成为梁架式结构。这种结构,也是当代建筑中框架式结构的前身模型,为现代建筑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讲究建筑中的风水和意境也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这个院落运用洞门等设计,形成了曲径通幽的妙境。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这样的门洞建筑在不少北方的古村落中都有见到。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中国古建筑,一般会把构件交接的部分裸露出来,再在它们的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它成为整个建筑本身的装饰的一部分。比如:在整组的梁柱上刻画图案、门环、角叶等,此外,屋脊、脊吻、瓦当等而下之都是属于这一类的细部处理。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石桥的栏杆让人想起了卢沟桥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用石块垒成房屋的护坎也是中国民居的一种重要建筑手段。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这两座房子充分体现了靠山吃山的智慧,全部用当地出产的石头建成,甚至屋顶的瓦片也是用薄石片铺成,很有特色。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中国建筑的门户装饰往往体现了主人的地位。大门上方的门钉(也称“户对”)数量是住宅主人在一定程度上的地位反映。由此产生了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成语:门当户对。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这间屋子的窗棂很有特色。窗棂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使窗成为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建筑的审美中心。有板棂窗、格扇、隔断、支摘窗、遮羞窗等。在传统的房屋建筑中,常会出现一些形状不同的窗棂。如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等等,极富装饰趣味,然而更多的让人在窗子中漫游移步观景,犹如在画廊中赏画。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在墙中镶嵌这样的瓦筒,既能改进通风有增加了墙面的装饰性。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古北水镇中的建筑在细节上也非常注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设计、工艺和材料等方面的特色。如这扇木制的大门上所配的老式铜挂锁就与建筑的整体风格十分相称。

第880篇.古北水镇游记(六)那些风韵犹存的古老建筑    这扇门上装饰物称为“铺首”。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汉族传统建筑门饰。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以金为之,称金铺;以银为之称银铺;以铜为之,称铜铺。其形制,有冶蠡状者,有冶兽吻者,有冶赡状者,盖取其善守济。又有冶龟蛇状及虎形者,以用其镇凶辟邪。而兽首衔环之冶,商周铜饰上早已有之。它是兽面纹样的一种,有多种造型,嘴下衔一环,用于镶嵌在门上的装饰,一般多以金属制作,作虎、螭、龟、蛇等形。汉代寺庙多装饰铺首,以作驱妖避邪。在汉族民间门扉上应用亦很广,为表示避祸求福,祈求神灵像兽类敢于搏斗那样勇敢地保护自己家庭的人财安全。

    可以说,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建筑在单体体型上可能并没有优势,但精巧的构造,完美无缺的细部处理,以及中国传统手法的运用,都让中国的建筑有了自身的特色。如这个小小的铜铺首就让一扇普通的木门陡增气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