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2016-03-10 22:07:05)
标签:

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及

北京太庙游记及攻略

北京旅游攻略及游记

故宫游记和攻略

太庙的建筑特点

       外地游客来北京旅游,天安门广场是必游的景点。但很多游客往往是游览了天安门广场后就随即移师他处,忽略了天安门东西两侧紧邻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这两个景点也是非常值得一游的。

       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曾是明、清两代皇室家庙,旧称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宗庙。太庙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依据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规制,与故宫、社稷坛同时建造,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庙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总建筑面积139650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颇具匠心,三层琉璃砖门、三层大殿、戟门、石桥南北排列在轴线上。再加上封闭的围墙、浓密的古柏,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耸峙在整个建筑群中心的是三座雄伟的宫殿。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是这组建筑群的中心。

       太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庙建筑,堪称“天下第一庙”。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然是“天下第一庙”,当然值得一游。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此为位于天安门城楼东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太庙原无此门,1914年与中山公园南门同时辟建,以便保持皇城对称的格局,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下为拱门,门后有敞厅衔接,直通庙内。当时逊清皇室尚未交出太庙,故久未使用。1924年溥仪出宫,1926年太庙改为和平公园,此门打开,始向公众开放。

       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前身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明清太庙。新中国成立后,经周恩来总理提议,第一次政务院会议批准,将太庙移交北京市总工会管理,辟为职工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匾额由毛泽东命名并亲笔题写。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入口前的这处位置拍摄天安门比起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画面更为美观,可以避开天安门广场上的无数游人,还可以将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一并纳入镜头中。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此为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平面布置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太庙四周围以三道红墙及层层松柏,衬托起金碧辉煌,错落有序的建筑,营造出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戟门、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井亭、神厨、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此为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古柏林,古柏的树种为侧柏或桧柏,多为明代太庙初建时所植,少数为清代补种。树龄高者达五百年以上,低者亦三百年以上。近八百株古柏环绕太庙中心建筑群,与黄瓦红墙交相辉映,形成肃穆、清幽的环境。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这棵柏树为明成祖手植柏。此柏高13.5米,树干径围5.5米。枝叶繁茂,茁壮挺拔,独领群柏之首。相传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左祖右社”规制建成太庙以后,在此处亲手所植,以告慰先祖社稷安定,并抒发治国安邦之宏愿。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琉璃门。嵌于太庙中垣庙墙南面,始建于明代。形制为三间七楼牌坊式,正楼三间,下为拱门三道。正门两侧各方门一道。黄琉璃瓦顶,檐下黄绿琉璃斗拱额枋。朱红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整个建筑别致端庄。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戟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屋顶起翘平缓,檐下斗拱用材硕大。汉白玉绕栏须弥座,中饰丹陛。两侧各有一旁门。该建筑是太庙始建后惟一没有经过改动的重要遗物,是明初官式建筑的重要代表。门外原有木制小金殿一座,为皇帝临祭前更衣工孻盥盟洗之处。按最高等级的仪门礼制,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枝。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戟门桥。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引故宫御河水于此,并对原桥进行改建,形如玉带,故又称“玉带桥”。桥宽八米,为七座单孔石桥,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中间一座为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官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站在戟门殿的丹陛上回望,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台阶中的巨幅石雕十分精致,形象栩栩如生,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大殿基座的排水口用精致的龙头装饰,体现了皇家的尊贵。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我身后是太庙中的享殿,又名前殿,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始建干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整个太庙的主体。后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但基本保持明代规制。黄琉璃瓦重檐序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太庙”九龙贴金额匾。享殿比故宫的太和殿还高2米,气势雄伟,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享殿面间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三层(高3.46米)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殿内梁栋饰金,地设金砖,68根大柱及主要梁桥为金丝楠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陈设金漆雕龙雕凤帝后神座及香案供品等。祭前先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祧庙移羊此殿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整个大殿雄伟庄严,富丽堂皇。与年举行人典时,仪仗整肃,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蹁跹,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

       太庙在明代供的是朱元璋、朱棣等人。1644年清兵入京后,福临称帝,把他们先人的牌位从沈阳请到北京,供在太庙,而将明朝皇帝的祖宗牌位迁到今天的阜成门大街路北的"历代帝王庙"里去了。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享殿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高3.46米,超过故宫中的太和殿。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从享殿须弥座的通道上,可以通往后面的寝殿。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此为太庙的寝殿,又名中殿,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内祖宗牌位同堂异室。各夹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缜、弘历等十一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毕奉回。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太庙中大殿的所有构件均用极其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殿顶、天花、四柱、梁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特制的金砖。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殿顶的天花、四柱、梁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梁架的装饰图案。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寝殿高21.95米,石露台与享殿相连,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通往后殿的大门。后殿称祧庙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1.99 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全殿自成院落,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殿内陈设如寝殿。清代正中供奉肇祖、左兴祖、再左显祖、右景祖。每季首月明享,皇帝委托官员在本殿祭祀,岁未将先祖牌位移至享殿“时。此殿自成院落,四周围以红墙。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后殿的汉白玉须弥座拐角装饰。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须弥座的石刻花纹。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太庙的后面是故宫的护城河,著名的故宫角楼隔河相望。
第865篇.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记       从太庙的西门出来,便是故宫的午门,从午门前自东向西穿过便可到达中山公园。时间充裕时可以再游览一下中山公园,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