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2016-01-26 20:10:26)
标签:

中国牌匾的种类

科举牌匾的含义

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

古代科举制度规定

朱元璋六条训谕

       在陈列有序,宽大古朴的展厅里,种类繁多、玲琅满目的科举匾额让我大开眼界。这些牌匾有大有小,有石刻的,有木制的,共有500多块。按照行家的说法,观赏牌匾有“五看”,曰:一看科名,二看题匾人,三看书法,四看国学,五看制匾工艺。确实如此,这些凝聚着厚重历史文化沉淀的古代遗存匾额,透射给我们的不单是匾额上的字,更重要的是这些匾额背后所承载的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无数牌匾汇成了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浩荡支流,我们可以藉此走入这条长河,触摸历史、感知文明。在此,挑选出一些比较能反映科举历史的匾额来认识了解一下: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这是第四展厅,主要展示所收集的进士题写匾额。所谓“进士”乃指可以进授爵禄之士。明、清两朝,具有举人资格的人,经全国统考(会试,殿试)后成绩及格的被录取者,皆称进士,其学位相当于今日之大学毕业生。因成绩之高低,分为三甲(三等),称一甲三名(即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一甲(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甲(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甲(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本厅展陈的匾额,皆为进士所题写之匾额,其中以状元题写为最多,次之为榜眼,探花,余者为著名进士所题写。状元,榜眼,探花为进士中最优秀者,状元则是最高科名,最为荣耀,能于门首或厅堂之中悬挂状元题写的匾额如同一种殊荣,为时人所倾慕。成为进士之后,按清朝制度,除发衣服,鞋帽之外,另奖励银两(最高 100 两)为题刻匾额,立旗杆或奉旨修建牌楼,牌坊。进士登科后要授予官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为从(副)六品官,其他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检讨 ( 从七品 ) 官,而为庶吉士者,则属在翰林院实习,期满后授官。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馆藏牌匾中历史最久的是明朝永乐九年的状元萧时中所提状元及第,距今已有500余年。状元及第是石匾,两侧及上下边缘浮雕吉祥图案,被珍藏在玻璃展柜中。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获得状元后,按照封建时代的规矩,只有三个人才能给你题匾:1.皇帝;2.老状元给新状元;3.状元自己题。一般的人是没有资格题写的。

       此为明朝崇祯十年丁丑科状元刘同升为自己题的匾额。刘同升(1587年-1645年),江西吉水人。授翰林院修撰。其父探花出身,与大剧作家汤显祖是同年进士,两人曾同朝为官,意气相投,久而久之两人结成了儿女亲家,汤显祖把小女儿詹秀许给了探花之子刘同升。刘同升所处的时代正是明王朝行将灭亡之时,他不但文才出众,兼通武略,且颇有血性,同清江人杨廷鳞一道在赣洲起兵,举起了反清的旗帜,可惜出仕已晚,生不逢时,无力回天。刘同升是明末爱国诗人,著有诗文《锦鳞诗集》、《明名臣传》等。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此为从江西收集到的清光绪年间的“明经第”匾。“明经”为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与进士等级相同,宋代废止,清代成为贡生(可成为国子监学生)的代称。论学位,相当于初中毕业生。“第”为居住之所。此石匾宽大厚重,制造精美,可想见此户人家之富有,但非书香门第。家中出了一个贡生(初中毕业生)也认为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因而悬匾于门上。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在封建时代,若科举得中则是一件十分光宗耀祖的事情,必在住宅挂上一块彰显此荣耀的匾额告示世人。此为从江西收集到的宋代“进士第”匾。进士,指经科举最高等级的考试——会试殿试成绩合格后被录取者。“第”为居住之所。这方石匾雕刻有别于一般石匾,刻字之处凸起,石质不佳,但书法古朴。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此为清朝内阁学士翁方纲所题匾额。翁方纲(1733~1818)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翁方纲的书法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而自己的东西却很少。行书是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该幅作品温润丰厚,浓墨与纤细的游丝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运笔用墨过程中,由浓渐淡、由粗渐细的过渡缓冲。因此,浓淡、粗细、行止极有节奏感。整幅作品用笔以圆润轻柔为主,没有丝毫方刚急躁的火气,从柔润流畅的笔意中,可推想作者书写时灵活的用腕。综观此作品,运笔沉酣,墨色浓厚,笔划丰满,筋劲骨健,妙得神韵,是他的精品之一。更为奇妙的是,这块匾额将孔子教导弟子颜渊的四句名言也一并写在上面,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确实罕见。也从一个方面显示了翁方纲的资历,有足够的资格去教育后生。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选举“孝廉方正”为清代特设“制科”之一,雍正元年,将汉代荐举“孝廉”和“贤良方正”的选拔人才科目合并为一科,下旨各直省者:每府州县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服备用,以后每逢皇帝继位即荐举一次。宣统元年科举(常科)已废除,这就成了唯一选拔官员的方式。此额见证了这项制度,尤为难得。黎殿元,当为此次办理选官任务的官员之一。有了这块奉旨选拔官员的牌子,自然是所到之处威风凛凛,求者甚众。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此为官职牌,古代用于表明官职地位,“儒学正堂”的官职相当于今日的县教育局局长。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了管教百姓推出了六条训谕,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要求各地大加推广。于是各种各样的圣谕告示应运而生。此为收集到的其中几种。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此为榜眼汪廷珍和进士金光悌共同为贡生王临策所题牌匾。汪廷珍曾任上书房总师傅、礼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等职,立朝30年,以文章品谊高天下,被誉为“正人”。金光悌曾任光禄寺少卿、内阁侍读学士和刑部尚书等职。任刑部尚书时,主审和珅贪污大案,和珅托人深夜送金八千两,意欲托情免罪,被金光悌严词拒绝。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此为功名牌,古人用以表示出身,类今日之学位和身份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此为李鸿章所题牌匾,看来李鸿章的字写的很不错。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如果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则对李绂这个人物应该有所了解。此人为清代名臣,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对于李绂在办理雍正年间会试舞弊案的情节有不少描述。此为李绂给贡生廖国勋所题牌匾。抡,意为“选择、选拔”。抡元,指国家通过选拔方式发现的人才。属于对受匾人的一种赞誉。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科举制度为保证选才的公平公正,有诸多严密的管理措施,“世履处”就是清代负责考生政审的专门机构。科举政审,要求每个应考者都必须详细真实地填写身家履历,为确保所填资料的真实性还必须由老秀才确认作保,再另有五人联保,再经县州府层层审查,确保不是“冒名顶替”才具有可参加考试的资格,发放“准考证”。
    “世履处”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著名事件的映射,与中国历史上科举“借闱河南”一事有关。辛丑条约中,为惩罚滋事士子有“京师五年不准开科取士”的条款,而且顺天府贡院也被八国联军烧毁。清王朝为保证开科取士,又不违反辛丑条约,所以将顺天府二次乡试和中国科举最后的二次会试都安排在河南举行,再加上河南本省二次乡试,共数万人参考,履历档案的资格审查任务十分繁重。为此,中央礼部成立了“礼部办考公所”,而“世履处”正是其下属机构。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清代考选贡生有五种名目,拔贡是其中之一,每十二年考选一次,且十分严格。魁,是文章魁首之意,题匾人以“拔魁”二字褒扬受匾人成绩优异。题匾人恩普曾任礼部侍郎、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和会试副主考等职。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这块匾额将一个家族中的科考得中者都吹捧了一番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举:向朝廷举荐人才之意。汉代取士尚未施行考试之法,皆令郡国相荐举:故谓之举人。明清两朝科举制度中,称乡试(全省秀才考取举人的统称)被录取者为举人。 举人这一科名,按清末废科举之后与新办学堂相对接规定,举人学位相当于高中毕业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属中级学位。具有举人资格后,有新的社会地位。见县太爷可以不拜。如犯法,须先革除举人学位,方可治罪。类今日之人大代表。家中可以挂举人匾额,并可以立旗杆。举人可以参加会试,(全国举人汇集京城贡院,考取进士的统考)。未考取者,经考试选拔也可以直接授官,这类人称之为举人出身。左宗棠就是未考取进士,凭才能成为晚清名臣的。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横为匾,竖为额。这块额十分难得,四周都装饰有龙纹,估计是皇帝授予新科状元的(上面有“殿试钦点第一甲第一名”的字样)。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此为雍正丁末科状元彭启丰所题牌匾。彭启丰一家出了不少才子,四代人中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探花,四个进士。“提刑”为清代管理地方司法、刑名之官员的称呼,此匾为褒奖优秀官员而作。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第843篇.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游记(二)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匾额

       这个匾有点好玩,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字“鼓”,意为“装满”;第二个字“箧”,意指箱子一类的东西;第四个字“庠”,指古代的乡学,也泛指学校。连起来理解就是装满了箱子去上学,估计是家里为新考上的贡生所题。这让我想起在一些电影和戏剧中看到的古代的富家子弟出门上学总有一个仆人挑着一担箱子跟在后面的情形。“箧“和“庠”这两个字对现代人而言都有点生僻,我也是查了字典将这两个字再确认了一下!权当加深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