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如果将某个风景区与江南的苏杭相提并论,那就自有其独特之处。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圣水峪的上方山就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被人们誉为:南有苏杭,北有上方。于是,慕名前往游览。
上方山距北京70公里,以山奇、林密、洞幽、寺古享誉京城,自古就有高僧前来开山建寺,鼎盛时期形成了72座寺庵的规模,成就了北京地区的一处佛教胜地。在上方山游览,如果您时间充裕,体力不错,那么可看的景物很多。这里既有自然地理奇观和珍木奇花,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
公园内5300多亩的原始次生林孕育了北京地区最大的名木古树群,公园内共有一级古树51株,二级古树4000
余株。其中以松树王、柏树王、槐树王、银杏王为首的四大千年树王各显风姿,各领风骚。
上方山还有丰富独特的岩溶地貌。上方山古洞众多,最称奇的有九洞,皆天然形成,这些古洞各具形态,令人叹为观止。九洞之首为云水洞,是我国华北地区最早开放的溶洞,素有“幽燕奥室”之称。早在
1400 多年前,云水洞便有僧人的行迹。
上方山“天坑”是园内又一独特的岩溶地貌,是继广西、重庆“天坑”之后在我国北方首次发现,坑底部生长着多种植物,并发现了古代多种动植物化石,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探险价值。
上方山群峰耸秀,变化万千。苍翠的峰峦,形成一个林帐掩映的山环。古往今来,上方山奇峰独得世人青睐,善诗者歌,能文者赋之,喜言这传之,形成了上方山十二峰的名胜。
友情提示:门 票40元(不含缆车费)。交 通:在北京市内的天桥乘917路到房山,再转乘到上方山的车。
上方山距北京70公里,以山奇、林密、洞幽、寺古享誉京城,自古就有高僧前来开山建寺,鼎盛时期形成了72座寺庵的规模,成就了北京地区的一处佛教胜地。
上方山景区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出,上方山公园有两个门,西门和东门,图上所标识的红色虚线是一条6.4公里长的环形登山道。如果体力好的话,建议从东门上山然后沿这条环形登山道从西门出来。东门的云梯是原有老的,262级台阶,西门的云梯是后来修建的,有400多级台阶。西门有索道上、下山,走到最后如果体力不支还可以在西门乘索道下山。东门的景点也较多,许多寺庙都在这边,而西门只有个云水洞。可以从东门上后有比较充足的体力来看看山上的景点。
一处山崖有明显的瀑布痕迹,现在是冬季已经没有水流下,只剩山崖下的一泓清水。估计在夏季会是一处比较壮观的瀑布景观。
上山有很多造型奇特的巨石,如这块石头就如一本翻开的大书。这其实也是一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溶蚀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业为辅的地质作用,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现象的总称,也叫“喀斯特”。

这是上方山中著名的云梯。云梯始建于金代,明永乐、弘治、万历年间曾三次重修。依壁随岩,阶阶而上,共有二百六十二级。踏级而升,仿佛直入云霄,故得名“云梯”。文革前的著名影片《智取华山》中的天险外景地就在此拍摄,另外还有《野店侠女》、《烟火行》、《隋唐演义》以及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等一些影视片也在此拍摄。据传以前山脚下曾有块石碑,碑文是“男人见后仰天长叹,女人看后魂飞魄散”,形容得虽有点过分,但云梯的“险”已表露的非常确切,如今那块碑已不知去向。这是从东门进来后最难爬的一段路。台阶又高又陡,最陡的地方估计有70度,对腿脚不便和年纪太大的人不太适宜从此处登山。
过云梯庵北行2里许,一桥东横,名款龙桥,据传康熙年间,上方山有一逆僧,酗酒作恶,滥伐山林,真伦和尚维护佛律寺规,状诉当朝,康熙帝降旨,严惩恶僧,封真伦为五品并上方山寺住持。此桥即众僧山门前接旨之地。
继续前行到达了“兜率寺”的山门,这里的寺院太多了,但保存完好的不多,通常都是就一个山门,后面是废墟。
再往前行就是著名的兜率寺了。
兜率寺始建于隋代,明嘉靖重修,为上方山七十二庵之首,有五进殿宇,里最重要的文物是大殿后山墙上的碑帖,那是明代的太监抄写的经文《佛说四十二章经》,概括了佛教的精髓。

在释迦殿左右后山墙上,是著名的《四十二章经》石刻,《四十二章经》其实就是劝人向善的一些谶语,如其中第二十五章写的是“欲火烧身”:“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意思是说,有色欲的人就像是手拿火把顶着风走,最后会引火烧身。该石刻是明朝太监冯保所刻。太监冯保是明万历初年的重臣,他在万历做皇太子时,就照料他读书,万历登基后,冯保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朝夕在乾清宫照顾小皇帝的起居。冯保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先后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又与万历皇帝的关系非同寻常,因此势力相当大。据传只有沾“龙气”的人才能在上方山留下石刻石碑,冯保在上方山石刻上刻下的《四十二章经》,成为其位高权重的一个符号。
其实除了《四十二章经》,上方山兜率寺还曾存藏更为珍贵的、佛学地位更高的《大藏经》经书。明代太监除出巨资在上方山修建寺庵外,还曾两次把明版的《大藏经》藏于上方山。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司礼监太监李中轩在修缮兜率寺,增建了一个藏经用的弥勒阁,将《大藏经(南经)》藏于其中;万历四年(1576年),司礼监太监冯保专门创建了永亨阁,供奉《大藏经(北经)》。《大藏经》是佛学经典,专门在上方山建造两座佛阁存放《大藏经》,足以说明上方山在当时佛教界中的显赫地位。只是这一南一北两部《大藏经》在“文革”时期险遭灭顶之灾,当时被送到北京孔庙保藏,后来辗转到了云居寺。至今,这两部珍贵的《大藏经》仍然在云居寺收藏。
寺正中的大殿院里有棵老柏树,树龄900多年,直径1.2米,树皮的纹理呈旋转状,被冠名为:拧丝柏。

这是兜率寺后门的韦陀。这尊韦陀的塑像好像如其他寺庙中看到的有点差异,其他寺庙中如果韦陀的右手将降魔金刚杵触地,则左手是立掌向前,不是这种左手握着剑柄的姿势。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是韦陀的右手将金刚杵触地,则这种姿势的韦陀是告诉来者这里是不能免费招待云游僧人的。就我所知,韦陀手中降魔杵的位置,与寺庙大小有关。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放在双肘中且双手合十,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由此看来,兜率寺自觉香火不是太旺,承受不起太多云游僧人的免费吃住,于是以此韦陀形象事先预告,恕不接待。
上方山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塔群, 54
座古塔占北京市古塔总数的四分之一。走进上方山,展现给您的将是一幅生动的佛教文化的历史画卷。
此峰名为“天柱峰”,是上方山十二峰中最为奇秀的一座,相传是上方山华严洞祖师祭天之处。
这一地段,古木参天,古寺云集,是上方山最精彩之处。
这棵树被誉为“槐树王”,高28米,直径1.3米,树龄1080年
一座古老的石桥
这棵树被誉为“银杏树王”,一级古树,直径1.2米,树高28米,树龄800年

天坑是上方山的一处主要景点,实际上是一处独特的岩溶地貌,从兜率寺到天坑还有一段的山路,途径“一斗泉”“阴阳洞”,爬上一个小坡,天坑就到了。天坑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崩塌漏斗”。这是我国在北方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天坑,是继广西、重庆“天坑”之后在我国北方首次发现,坑底部生长着多种植物,并发现了古代多种动植物化石,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旅游探险价值。这个天坑的口有30米,下面最大直径是60多米,口小肚大,深71米。站在天坑旁边,看着天坑黑黝黝的洞口,伸头探脑往里看,黑森森的洞壁呈现出一层层的地质挤压状,中间还悬挂着几片形状各异钟乳。因为角度的选择上比较困难,拍照受到了限制,照片很难准确地还原天坑的全貌。
通往云水洞的山路也是很崎岖的
这就是著名的“骆驼峰”,只有在这个角度看是最像的,再绕过去看的时候,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山内有九大洞穴,皆天然形成,最著名的为云水洞,嵌于洞口的“云水洞”
三字,为赵朴初先生所题。云水洞为上方山的九洞之首,是我国华北地区最早开放的溶洞,素有“幽燕奥室”之称。
1400年前就有僧人来到云水洞里,以他们的智慧命名了洞中的108景凝结着历代僧人的智慧,是上方山历史文化的结晶,使云水洞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洞。这是洞内早期的石雕佛像。
云水洞中有山峰12座,由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形成的天然景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游人目不暇接。第二大厅中高大
38
米的石笋,被誉为“擎天柱”,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洞中的石钟、石鼓、石琴能够敲击出悦耳动听的音乐,令游人在惊叹中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二洞厅中这根断为三截的石笋可不寻常,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科学家们应用铀系法测量了6个年龄样品数据,石笋边部年龄为29万年,中心年龄为33万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石笋。
西门的这一段下山路也是十分陡峭
在下山的路上,正遇太阳落山,此景让我想起了僧人刘玉衡描绘上方山的一首诗:小桥横锁白云湾,三两人如野鹤间。何处钟声敲不断,斜阳淡淡下西山。
西门有缆车,从云水洞出来后,如果体力不支,可以乘缆车下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