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2015-09-08 22:10:07)
标签:

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

历代帝王庙中的御碑亭

历代帝王庙碑亭解密

无字碑的典故

雍正乾隆父子碑

       我觉得,历代帝王庙中还有特别值得一看的地方是景德崇圣殿两侧的4座御碑亭。这四座御碑亭都是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碑亭内刻有海水江崖图案。雍正和乾隆帝的御碑高大雄浑,雕刻精湛。碑首硕大的圆雕龙头凸现,居高临下,异常威严,为全国同类御碑中的极品。碑下龟趺也异常巨大,古朴雄浑。这四座御碑亭分别为:

1.东南碑亭:建于清雍正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雍正、乾隆“父子碑”,碑阳为雍正十一年(1733)《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乾隆五年(1785)《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文,汉文。趺座高1.37米(宽2.06米),碑身高4.13米(宽1.92,厚0.745米),碑额高2.03米(宽2.08米,厚0.89米),通高7.53米。

2.东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五十年(1785年)《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碑,通高7.54米,满汉合文。

3.西碑亭: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无字碑”,趺座高1.41米(宽2.19米,厚4.77米),碑身高4.20米(宽1.93米,厚0.74米),碑额高2.22米(宽2.23米,厚1.07米,龙首突出0.38米),通高7.83米。

4.西南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制碑,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瞻礼诗》文,汉文。趺高1.23米(宽1.73,厚3.80米),碑身高3米(宽1.605,厚0.54米),碑额高1.77米(宽1.78米,厚0.63米),通高6米。

      我已经在全国各地游览过不少碑亭,但这四座高大雄浑的御碑碑还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它们完全可以列入全国石碑中的极品系列。

       我在这四座御碑亭中长久地徘徊,来回查看碑文和拍照。看得久了,心中却升起些许疑惑:

       其一,当初雍正帝在殿正西侧立一通无字碑的同时,又在大殿东南立了一通有字碑,他为何不按对称的建筑规制呢?

      其二,乾隆帝继位后,在东南位置上的雍正碑的阴面补刻碑文,又在西南位置上立了一通御碑。21年后乾隆帝再在大殿东侧增立一通御碑。乾隆帝如此立碑是考虑四座碑的对称吗?

      其三,在明代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图上曾绘有两座碑亭,它表明庙内曾有明代的碑和亭,但如今所能见到的四座碑亭全是清雍正和乾隆时的。明代的碑和亭到哪里去了呢?

     其四,最初的石碑没有驮,直到南北朝才出现螭首龟趺。趺就是基座,螭是龙的九子之一。明代把龟趺的头做得似龙非龙,人称,它也是龙的九子之一。眼下细看四座御碑的4个龟趺,它们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然,本人不是这方面的专家,难以正确完整地解答这些问题,只是对游览中见到的这些不解之谜感兴趣而已。在此提出这四个疑问是想提醒看过这篇博客的朋友在今后有机会去游览历代帝王庙时,有意识地去观察一下这四座让人有点疑惑的御碑亭。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四座御碑,按规格是很高的,所以碑亭采用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据测量,四座御碑中,体积最小的也近39吨重。碑体如此巨大,我估计只能先立碑后建亭,不可能先有亭后立碑,这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建筑方式,正如大钟寺中存放永乐大钟的那座亭子那样。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这是东南碑亭的内景。它建于清雍正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雍正、乾隆“父子碑”,碑阳为雍正十一年(1733)《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乾隆五年(1785)《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文,汉文。趺座高1.37米(宽2.06米),碑身高4.13米(宽1.92,厚0.745米),碑额高2.03米(宽2.08米,厚0.89米),通高7.53米。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这个驮碑的螭首造型很特别,它用舌尖使劲抵着上颚,估计是工匠为了体现它卖力负重的样子而设计的。在亭子内东北角和西北角分别放置有碑阴和碑阳面的碑文抄录。螭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据说善于负重,所以就经常将它做成碑基。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这是碑的阳面,刻着雍正皇帝于雍正十一年(1733)所写的《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碑阳的碑文抄录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东南碑亭的天花,清朝时的彩画仍保留在上面,与现代修复后的彩画形成强烈的新旧对比。虽然亭顶光线较暗,但仍可见碑首盘龙雕刻刀法的流畅圆润之美。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碑的侧面,一条巨大的升龙栩栩如生。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雍正、乾隆“父子碑”的背面,刻有乾隆皇帝所写的碑文。我分享可能是乾隆帝为了表示继承父皇雍正帝的遗志,所以把自己的碑文刻在了阴面。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碑阴的碑文抄录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出,“父子碑”处于景德崇圣殿的东南角。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这就是安置在西碑亭内那著名的雍正皇帝的“无字碑”。: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无字碑,趺座高1.41米(宽2.19米,厚4.77米),碑身高4.20米(宽1.93米,厚0.74米),碑额高2.22米(宽2.23米,厚1.07米,龙首突出0.38米),通高7.83米。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这座无字碑不仅正面没有字,其他三面也是光秃秃的,没有任何的装饰和雕刻。雍正皇帝在里边立了一块无字碑,为何无字?成为历代帝王庙又一谜。

       据我所知,帝王无字碑在全国有两座,除了这一座外另一座在陕西的乾陵。这种于帝王陵庙建无字牌的做法,据说始于唐代皇后武则天的乾陵,其用意似乎是将自己生前功过听任后人评说。我想,雍正皇帝在帝王庙立此碑也应有类似效用。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无字碑的背面,注意看看这个螭身上的鳞片、背脊、腿、爪和尾巴等处雕刻得是多么的精细。另外,趺(基座)内刻有的海水江崖图案也十分精美,鱼、鳖、虾、蟹分刻于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碑首居高临下,雄视四周。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这是东北角地面上雕刻的虾,能在石头上刻出如此精细的立体图案,真是难以想象。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无字碑的螭首,头上的角被刻成被锯掉的样子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这是西南碑亭中的御碑阴面,它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制碑,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瞻礼诗》文,汉文。趺高1.23米(宽1.73,厚3.80米),碑身高3米(宽1.605,厚0.54米),碑额高1.77米(宽1.78米,厚0.63米),通高6米。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西南碑亭中御碑的阳面。四座碑亭中的螭首龟趺都雕刻得不一样,反映了工匠们的用心良好,但不知雕得不一样是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是否含有某种特别意义?有待专家们的考证。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将汉文和满文刻写在同一碑面上,称为“满汉合文”
第762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游记(四)很有看头的御碑亭

       有些不明就里的游客将这种螭首龟趺错当成了貔貅,认为摸摸它的头就能发财,所以这只螭首经常被游客抚摸,以至于它的鼻端、嘴唇和两腮处都变得光亮可鉴。其实,这中做法是不对的。传说中的貔貅有很多种样子,但都要遵从“口大吸财、肚大容财、腚大守财”的原则,显然这个石雕肯定不是貔貅。即使是貔貅,民间讲究也不能乱摸别人的貔貅,不然自己的财运就会被它吸走。由此可见,外出旅游还是得具备一点文史常识,而且不能到处乱摸,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