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2015-07-27 20:17:46)
标签:

太清宫游记

太清宫旅游攻略

崂山太清宫的典故

崂山游记

崂山旅游攻略

      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和道教发祥地之一,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这里还是道教传播要地,始于汉唐,宋、元两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明、清不衰,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崂山道教为北方全真派,被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著名的道士丘处机、张三丰、徐复阳、刘志坚、刘若拙等都在崂山修过道。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丘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保存下来的道教建筑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现在的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150余间。太清宫共分三个独立院落,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围墙,单开山门。

      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前临太清湾,背依七峰,为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最大的道观,民间广泛流传的“崂山道士”典故就产生于此。所以,来崂山旅游的话太清宫还是要看看的。太清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崂山风景区旅游价值最高的宗教建筑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生灵神奇的古树汉柏、唐榆、绛雪,仙道传奇中崂山道士穿墙的影壁、踏雪无痕的逢仙桥、蒲松龄著书亭等等均荟萃于此。因此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探古访幽、寻真悟道。

       在太清宫内游览,发现很多景点都沉淀着浓厚的道教知识,与道教有关的典故比比皆是。这是一个有故事,而且有很多故事的地方,值得慢慢品味。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崂山的太清景区与流清景区离得不远,景区内的公交在这两个景区都有停车点。如果想省点力气的话,可以在太清景区乘缆车到上清宫,再从上清宫步行下来到八水河乘车返回到游客中心。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这块巨石上所刻的“太清水月”代表着崂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夜晚星稀月朗之时,在太清宫看海上月出,别有一番情趣。万籁俱寂,光洁的月亮被一团金辉托出海面,溶溶月色倾洒海面,浮光潋滟,玉壶冰镜。岸边清风掠竹,细浪轻拍,景色幽奇绝伦。可惜我是在白天游览,不能欣赏到这番美景,但愿以后再有机会来夜游一次。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这是太清宫所在地的自然地貌。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由于被远处巨峰和近处七峰环抱,阻挡住冬季北来的寒冷气流,因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近似亚热带小气候、小环境,因此既无寒冬,又无酷暑,温和湿润,植物繁茂,品种繁多,所以有“小江南”之称。照片中沿山麓伸向海中的突出部就是“钓鱼台”景点。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太清宫前环海栈道也是观海的好地方,伫立片刻,静观无边无际的大海,但见山海相连,海天一色,这一刻疲劳和烦忧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净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由这张太清宫导游图可见,太清宫的主要建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等组成,在建筑结构和布局上体现了道教的这一理念。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崂山太清宫的石牌坊高大气派、威武壮观。牌坊上雕龙刻风、花草、祥云、十二生肖、福禄同帧。石雕堪称艺术佳品。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石牌坊上的纹饰体现了道教修身养生的观念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石牌坊的背面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走过石牌坊后,左手边有一块大石,上面所刻的图形和文字很有讲究,集萃了道家的思想观念。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阴阳鱼配八卦是道教的标志性“LOG”,这自不必说。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则提出了一种极高的境界。我记得“道法自然”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是终极的,它自己取法于自己。而“天人合一”则是先儒提出的境界,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与佛家无我指示同等境界。按照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道法自然是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是道法自然的必要过程。

    站在这块石头前,仔细回味,觉得自己对道教的理解又加深了一些。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各有其规律:天有天道(日月星转、风云变幻),地有地道(博大仁厚,承载万物),人有人道(即所谓伦常大道)。人从天地自然规律中吸取养分,回报自然,世间的一切都需按照自然界应有的规律(道)运行才能和谐共存,否则只能是灾难性的,这就是我理解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再往前行,又看见一块巨石,上书: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我记得“丛林”本是佛教的对于禅宗寺院的另称,指僧侣聚集、修道之处。佛教建立寺院后,泛指佛寺。数千年来,佛教和道教在崂山有过此消彼长的过程,据称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吸取了佛教的丛林制,建立了道教的丛林制,将比较大的道观也称为“丛林”。从规模上来看,北京的白云观要大于太清宫,因此被称为为第一丛林。明、清以来崂山太清宫又以其规模被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太清宫景区有两道大门,进第一道大门时需要购票,27元/人。验票通过第一道大门后是一个宽敞的院落。通道两旁设有钟楼、鼓楼,再向前两侧两个配殿,分别供奉不同的把门神仙。这是其中的一个偏殿,供奉着两位神仙。身着白袍手持铁环者为温琼;身着红袍长枪杵地者为岳飞(我不知道为何岳飞在此成了护门神?)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过了第一道大门继续向前走,来到一处开阔广场,广场北面就是崂山太清宫的第二道大门了,据身边的导游说男女进这道门还有讲究,中间的门平时不打开,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有两个侧门,男左女右进入才好。道家不走回头路,如果信奉道家的话,整个太清宫的游览,那就向前行,不重复游览,所以,太清宫景区的出口并不在这儿,想留影的话,应该随游随拍,以免不能原路返回留下遗憾。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北宋初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净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宫共分三个独立院落,一百五十多间殿宇,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围墙,单开山门。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处于东南院的三官殿是三清宫中最大的建筑群,前后三进院落。殿内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内有紫薇、银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别是正殿前院的两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每逢冬尽春临之际,拳头的花朵开满枝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花期持续三个月。据说这两棵耐冬,是明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植于此。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祖师殿中供奉着张三丰、张廉夫和王重阳的神像,这三位都是为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后来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都曾修道崂山。王重阳带领全真七子在崂山地区开宗立派,兴观布道,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繁荣,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七真殿中供奉着“全真七子”,为全真教的7位重要人物,分别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这七位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丘处机,其原因可能也与我一样是将他看作为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人物之一。但历史上丘处机确有其人,全真七子随王重阳一起创立道教全真派,丘处机在王重阳去世后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

      如果原来我仅是将丘处机当成一个道教人物的话,那么我最近看了余秋雨所著的《中国文脉》之后,对于丘处机又有了新的认识。根据《中国文脉》中的叙述,当年元太祖成吉思汗以复仇雪耻的名义率领蒙古铁骑一路向西杀去,沿途烧杀抢掠,至无数生灵涂炭。后成吉思汗仰慕丘处机在养神长寿方面的名气,于1219年冬派近臣刘仲禄持诏书相邀,丘处机遂带弟子18人前往。历时3年,行程万里,其艰难不亚于唐僧西天取经,数位弟子死于途中。最后74岁高龄的丘处机终于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与成吉思汗会见。在行宫中,成吉思汗对丘处机尊礼备至,不唤其姓名,只称呼“神仙”,并命丘处机统管天下僧道,豁免道士赋税差役。他们虽为君臣,无纲常之礼,诚挚相见,肝胆相照,被后人传为佳话。在后来与成吉思汗相处的日子里,丘处机每每进言:“要长生,须清心寡欲;要一统天下,须敬天爱民。”丘处机还多次劝导成吉思汗,治理天下之术以“敬天爱民”为本,应该体恤百姓疾苦,保护黎民生命。促使成吉思汗逐步改变了占一地、杀一城的暴虐做法,挽救了无数民众的生命。
按照余秋雨的说法,丘处机劝导成吉思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历史进程的一个极好例子。据说,全真教后来的迅速发展,也与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尊重有一定的关系。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太清宫内一角,这尊是张三丰的塑像,反映了张三丰当年在此修炼时的情景。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这是三清殿。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太清宫里的名贵树木也是数不胜数,院中植有一株白牡丹,高约八尺,每逢春天,白花似玉,清香四溢,满院生辉,相传是蒲松龄所著《聊斋》中的花仙香玉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太清宫中的道士,果然是衣裾飘飘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这是关岳祠,位于三清殿的西侧,供奉着关羽和岳飞。这也是传说当年蒲松龄在太清宫中的住所。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多次以崂山为背景。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给了蒲松龄以灵感。当年蒲松龄寓于此,与牡丹、山茶相对,孕育出优美神话故事《香玉》,写白牡丹和红山茶变成美丽的女子,与一位书生相恋的故事,为《聊斋志异》中的佳作。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这就是传说中的崂山道士穿墙处。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以穿墙仙术闻名天下。关于崂山道士穿墙的桥段,在《聊斋志异》中写的是一个年轻慕道的人,在崂山碰到了一个仙人,他凡人眼拙,看不出来仙人试探他,他吃不了苦。即使是仙人以法术暗示他,他依然不是成材的料,最终仙人教授的一招穿墙术,他回家去稍微一卖弄,就不灵验了,以失败告终。崂山也因这一典故蜚声各方。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崂山的特产矿泉水,有人誉之“积年之疾,一饮而愈”。太清宫的“神水泉”也是崂山的名泉之一。历史记载,300年前蒲松龄曾经旅居太清宫,饮用神水泉的水。来到这口名声遐迩的古井前,不由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我想也许当年蒲松龄就是时常在风清月朗的夜晚,就是在这千竿翠竹之下,就是在这口深幽的古井旁边,与道观里的道士汲古井清冽之水,煮崂山醇香之茶,迎着松风,听着海涛,闲话古今。也许正是太清宫的神奇灵异之气赋予了他无尽的灵感,因此才创作出《聊斋志异》这脍炙人口的名著。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三皇殿院子里有两株古柏,汉代所植。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借助太清宫的名气,紧邻太清宫的这个道学院也是修得气势恢宏。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      这是太清宫里非常有名的一棵古树,为已有1000多年树龄的唐代糙叶树,是北方地区树龄最高、山东境内唯一一棵糙叶树。因树干形态奇特、盘曲状如龙头,又称“龙头榆”。“龙头榆”下的“逢仙桥”传说是名道刘若拙遇见神仙踏雪无痕的地方。其实太清宫里的名贵树木也是数不胜数,汉柏、唐榆、宋银杏,另加蒲松龄《香玉》里的耐冬是太清宫里最有名的。这些古老的树木,或龙头榆之遒劲斑驳盘曲如龙,或宋朝银杏之傲然挺立直指苍穹,或耐冬之绚丽夺目摄人魂魄,或汉柏之历经雷火依然青葱,无论是何种姿态,无一例外,都已经穿越了千百年的风雨时空,都有那么一种阅尽沧桑的美,让人无限感慨,让人为之震撼,让人为之心折,然后肃然起敬。
第729篇.崂山游记(三)太清宫深度游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周围有许多景点和刻石。因此,太清宫一带就成了崂山游览区的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