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不得不承认,人是一种喜欢见异思迁的物种。我亦不例外,在游览过一些大山大川的秀丽风景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将旅游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人文历史的遗迹方面,特别是身边那些不受门票的限制可以在闲暇时随意去逛逛的地方。身居北京就有这样一种好处,这个城市里有太多地方隐藏在历史的沧桑中,始终有一种魔力在吸引着我。一条你不经意间路过的老街道、一处已显破旧的老宅等,或许都有着曾经的辉煌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想,北京东城区的东交民巷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东交民巷,这处我从历史书中稍有了解的地方,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紧密相连。百年间的时代变迁,当年诸国列强在这里横行霸道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这些列强在东交民巷留下的这么多风格迥异的西洋建筑,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也不得不说是一种财富。所以,当我以一种五味杂陈的心情在东交民巷徜徉时,那些保存尚好至今仍在使用各色西洋建筑可以让你暂时抛开清朝那些事,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打量眼前的这条街,了解西洋建筑的特点,并藉此可以回味百年前北京城内“西风东渐”的那段历史。
东交民巷全长约3公里,它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胡同的西口在天安门广场东面,东口位于崇文门内大街的西边。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天安门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一条胡同,当时由京杭大运河北上的粮食都从这里入京,胡同内设有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衙门,因为北方人习惯称南方的糯米为江米,所以将卸放之地取名江米巷。明代时在此处修建棋盘街,江米巷被分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两段。在东江米巷设礼部、鸿胪寺(鸿胪寺为秦汉时代九卿系统的政府机关,职能同隋唐后的礼部相近)以及会同馆,会同馆接待来自安南(今越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又称“四夷馆”。到清朝时清廷在东江米巷内又增设了吏、户、兵、工各部并将四夷馆更名“四译馆”,要求当时各国使节只能在这里暂居最多40天(类似现在的签证有效期)。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根据《天津条约》中相关条款规定,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在东江米巷设立使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其后签字的《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左右之地,东长安街以南,崇文门内大街以西,前门东城根以北,正阳门至棋盘街以东的大片地区,无论衙署民居还是祠宇,均圈入使馆界,设铁栅,筑炮垒,置警署,俨若“国中之国”,四周并留空地以备守望。后又有日本、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进驻东江米巷,并将东江米巷更名为使馆街,各使署分地而居,兵营也各附于左右,银行、商店林立,清政府无权过问,罕为异观,实为外交史之大耻。太平天国运动时,这里因为洋人聚集而遭到攻击,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的话“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东交民巷”这个名字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中方绘制的地图中。1949年以后这里仍被作为使馆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交的民主德国、匈牙利、缅甸等国的使馆沿用了这里旧有的建筑,直到1959年所有的使馆都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一带的馆区。
东交民巷现存的早期建筑有法国使馆、奥匈使馆、比利时使馆、日本公使馆和使馆、意大利使馆、英国使馆、正金银行、花旗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俄华银行和国际俱乐部及法国兵营等。这些现存建筑均原状保持二十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用清水砖砌出线脚和壁柱,砖拱券加外廊,木结构角檩架,铁皮坡顶。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北京仅存的二十世纪初的西洋风格建筑群,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物遗存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这座位于东交民巷西端路口的便是东交民巷最具标志性的西式建筑——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如今是中国再保险集团的驻地。我查了一下资料,横滨正金银行就是东京银行的前身,成立于1880年,总部在日本横滨。明治维新后正金银行在日本的产业改革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它从民间资本发起成立的普通银行到国家掌控的特殊银行的转变,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金融基础。正金银行北京支行于1910年设立。正金为正币之意,即金银硬币,取名正金意为表明正金银行是专门供给金银币的流通、促进贸易的银行。在日占时期,从这个银行发行的伪币曾经从中国掠走了太量的资源,历史凌驾在这栋建筑上的符号实在太多,今日从其身边匆匆而过的行人或游客,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了!

原日本驻华公使馆

与现代的建筑相比,过去的建筑给人以一种厚重、扎实的感觉。

原荷兰兵营

法国邮政局旧址。现在成了一家川菜馆,每天生意兴隆。有意思的是,解放后人民政府曾经延续了它的功能,成为人民邮电的一个营业部。

阳光透过参差不一的建筑,斑斑点点洒在这条狭长的街上,似历史走过的足迹。街上清寂少人,偶有汽车擦身而过,驶向街的另一头,汇入茫茫城市中。

东交民巷教堂也称圣弥厄尔天主教堂,为法国高司铎(神父)1901年创建,是北京修建的最后一个天主教堂。院内北侧是一座灰砖砌二层西式楼房,供神职人员居住。西部的圣堂为哥德式建筑。堂内供奉米厄尔。圣堂东侧有10间砖砌平房。1986年,该教堂重新修整,进行宗教活动,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和北京其它四大教堂相比,它的规模虽然小,但是它综合了其它四座教堂的优点,在造型上别具特色,小巧玲珑,建筑风格却非常讲究。圣堂东西两面墙上装有清末从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堂内顶部为斜坡型,上覆灰筒瓦,均为琉璃瓦。它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圣堂东西宽三间,南北进深十四间,内有圆柱支撑,地板也为花砖甬道。从建成至今近100年来,未遭到任何灾害性破坏,保存的比较完好。

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闻名。五六十年代该教堂曾兼做东交民巷小学的礼堂,最有特色的是教堂内的彩色玻璃,可惜绝大部分已被损坏。

这些现存建筑均原状保持着二十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用清水砖砌出线脚和壁柱,砖拱券加外廊。
原法国大使馆。当我在门前端起相机准备拍照时就被门口站岗的警卫喝止,心里不免诧异,装起胆子问“中南海门口都可以拍照,这里为什么不行?”警卫面无表情一言不发。我只好心有不甘地跑到一旁借助门前石狮子的掩护才勉强拍摄了这一张。问一位经过的老者,此处没有挂牌但为何不让拍照,答曰这里曾经是西哈努克亲王流亡中国时的家,现在是温先生的住地。哦,难怪!我只能在心里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感叹。

在东交民巷的街上偶尔可以见到三三两两的外国游客,拿着厚厚的书本和地图在这里寻觅,好象在搜寻他们先人留在这里曾经的“辉煌”。

东交民巷饭店坐落在东交民巷的中心部位,不知原来曾是哪个国家的使馆?

现在北京警察博物馆的前身是美国花旗银行。中国人为什么把
citi bank 翻译成花旗银行呢?原来1902年citi
bank行进入中国时,对于很多不识英文的老百姓而言,但见银行门口每天都悬挂着一面美国国旗——星条旗,所以中国人都称之为“花旗银行”,一直沿用至今。

原美国使馆,现在是最高法院。

这些老建筑的墙上一般都会挂有这种说明牌,可以在游览时仔细阅读,有助于了解它的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