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是乾隆皇帝常用的,也是他十分喜爱的印玺之一。它经常被钤盖在宫廷收藏的书画作品上。笔者对这枚印章的印文略作考释而求教于同好。
印文中的“五福”出自《尚书·周书·洪范》。今查同治七年楚北崇文书局版《书经》第四卷“周书·洪范”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楚北崇文书局本《书经》,采用的是宋代蔡沈积十年之功而成的集传本。蔡沈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弟子,宋宁宗庆元五年己未(公元1199年)尝尊师命集传《书经》,“参考众说,融会贯通”对《书经》内容的阐发极为精当。蔡沈在“五福”下双行小注称“人有寿而后能享诸福,故寿先之。富者,有廪禄也。康宁者,无患难也。攸好德者,乐其道也。考终命者,顺受其正也。以福之急缓为先后”。早在康熙年间,康熙帝曾题“五福堂”赐给雍正,后来又敬摹勒悬之雍和宫、圆明园。
五代:指本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适值乾隆帝74岁时得玄孙,五代同堂。但当时他并没有题堂,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77岁的时候,在御制文中写道“古稀有七,曾元(因避康熙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元’字)绕膝,适宜题堂,以享其事”(《御制文三集》卷七,《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记》)。首先在北京紫禁城景福宫增书“五福五代堂之额,以志庆”,反映了乾隆帝得玄孙之后的喜悦心情。而后,又在避暑山庄题“五福五代堂”匾额,悬于山庄东宫卷阿胜境殿,同时刻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并制《五福五代堂记》存放于此。卷阿胜境面扩五间,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东西山墙曾装裱着由来华传教士而供奉清廷的画家郎世宁、王诚致、艾启蒙三人所绘的《马术图》、《万树园赐宴图》,记录了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两次接见准噶尔部官员的重大政治活动。乾隆帝常在此同皇太后用膳,赐宴少数民族首领,和王公贵族进茶点。
“古稀天子”中之“古稀”,语出唐代诗人杜甫诗《曲江二首》。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长安城已沦陷在安史叛军的手中,杜甫从长安逃出后至凤翔投奔肃宗。同年五月十六日,肃宗下诏,授杜甫左拾遗官职。时隔不久,肃宗便在宦官李辅国和皇后张良娣的挑唆下排挤玄宗旧臣,杜甫亦在其内,心情颇抑郁。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他写下组诗《曲江二首》,抒发胸中的牢骚苦闷。“其二”为“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按四川人民出版社《杜甫年谱》(1958年12月第1版,1981年5月第2版,第二次印刷),杜甫时年47岁。他写这句诗的意思是感慨人生短暂,没有多少人能活到70岁。后人以“古稀之年”代指人活到70岁。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正值乾隆帝70岁整寿,工部尚书彭元瑞作了一篇《古稀天子颂》,引用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句予以赞颂。乾隆帝认为这句话“用意新而遣词雅”,一语双关。既说明了乾隆帝已是70高龄的老人,也赞颂了他是古来稀有的天子,则十分赞赏,即命人刻成印章。同时在他这一年所作的《古稀说》及其注文中,历数了夏、商、周三代以下超过70岁的皇帝: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这些帝王里最有作为的要算元世祖了,但“计其世次讫顺帝不过四传”,也没有像乾隆皇帝那样五世同堂的盛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