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传播与新闻的导引
(2011-09-27 00:46:20)
标签:
中国新闻事件转作风亲民新闻传播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新闻的传播与新闻的导引
每天我们都会听到、遇到很多的新闻,有些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更多则是获知于媒体。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新闻的报道者,而不是新闻事件的产生者。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目的是倡导新闻工作者深入到基层,获取第一手鲜活的素材,报道源于事实一线的消息。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倡导新闻传播人员到基层去,到事实发生地去,更在于倡导新闻从业人员投身于生活之中,去感受真实的生活,去体验百姓的需知。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一些新闻沾染了一些不好的习气,粉饰太平、歌功颂德、追名逐利、盲目攀比。不久前美国那位华裔大使赴京上任,媒体一窝蜂的跟踪报道,从大使身上的双肩背到携家眷胡同游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说这是新闻跟踪的习性恐怕说不通,那么如此连篇累牍的跟踪“挖掘”这一“新闻事实”的背后,是否有着一些脱离了新闻传播学的规律与从业操守呢?
中国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甘惜分教授将新闻定义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很显然,很多媒体关于那位大使,以及来自同一国家的那位副总统轻装简从的报道,试图展示给人们的并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冀望于通过大使的双肩背、经济舱以及副总统79元人民币的小吃消费,告诉人们一个亲民的节俭的国家干部形象。
按理说,这样的报道没有错,但于事实面前此类新闻就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把偶然当做了必然,把特例当成了惯例。那俩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是否有作秀的意图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如此不辨真伪一边倒的报道本身就是去了真实性。
很显然,大使也好、副总统也罢,他不可能天天以平民形象出现在“世俗”里,第一,他的工作岗位不在那里,第二,他微服探访的安保费用远远超过他一次平民消费的价格。基于此点,我们该大力赞赏和提倡的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因为就在我们的身边,有着无数的亲民官员,也有着很多节俭的干部。他们的岗位就是他们立足的山水,他们的辛劳就是周边老百姓的福祉。也许这样的干部不多,被媒体的发现并报道的就更少,但不能因为少,我们就漠视自己身边的存在,而去盲目的追捧看似亲和实为做作的“国家秀”、“官员秀”。
距离产生美,这话没错,可我们不能因为距离的缘故就放任了自己对国际常识的无知和对国家交往理解上的浅显。新闻的目的不是传播,而是影响和传扬,唯此此才见其生命力。盲目的传播也许可以迎来短暂的称许和掌声,但与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和积极意义越走越远。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形式上容易,行动上简单,但思想上重视就难了很多,这不仅需要坚持,需要自信,这更需要主动,需要自觉,乃至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