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北京的古都保护与文化建设
文/墨菲
北京素有世界闻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之说,新中国成立后她又成为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在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可谓跨越式发展变化着。尤其近些年来,别说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即便在这座城市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北京”,也是时常感叹于北京城的巨大变化。
毫无疑问,如今的人们眼界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宽,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系统化、多元化。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集中华传统文化于大成的古都保护与文化建设,也已为越来越多人所关注,甚至有时一个新闻眼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焦点。比如前天,一家媒体报道《梁启超故居“饮冰室”面临拆迁》,此文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片文物保护的喊声四起,而文物部门对此说法却颇不以为然。我百度了一下,还真发现了一个问题,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并非北京四合院的这个居所,而是位于天津市民族路的一座西洋式两层建筑。
百度上介绍:“新建楼房有个性,不可雷同;与周围景观谐调;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晚年的梁启超告别了官场,远离了政治,除了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讲学和开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动外,大部分时间在天津的饮冰室著书立说,潜心思考中国社会的走向,探讨中外文化的融合。”还配了照片,确实是一座不错的建筑。
由此我就想,北京的古都保护与文化建设不仅需要科学的态度,还需要一个严谨的作风。一座城市的文化同其他许多事物一样,既包括文化硬件也包含文化软件,说白了,在保护古都风貌、保留文化遗存方面,我们既要有一种远见卓识,我们更要有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扬弃,如此,才赋予了文化以生命和前进的力量。
前面提到媒体的那篇报道,不敢说是因为记者的历史文化功底不够,但起码有一种不够严谨不够求实的炒作之嫌。所以经不起推敲,也许那天的报纸因此消息多卖了几份,那家媒体因此报道名噪了两天。但文化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虚伪的文化不叫文化,叫哗众取宠,叫不讲操守。
不可否认,现在的人们对文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我们也还有很多需要亟须保护的古建筑、古文化。北京如此,中国其他地方也同样如此,因为我们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度。就北京而言,无论内城还是外城,特别是四城合并之后的东西两个城区,是文物古迹、名人寓所比较集中的区域。在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建设发展现代城市之中,必定存在一个文化的认识和文化的认知,也就是前面所说到的一种远见卓识和文化自信。
保护风貌是传承的必须,修旧如旧是文化的必然。而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建设,不断的发展,才能让古都的风姿文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保护历史城区绝不是简单的保留,修缮,延续和保持古城原来的风格特色或者说格局,也绝不是将所有的四合院统统留下来,那样的话北京就不是一座文化名城,而成了一座文物化石城。有价值的必须保留,荒芜废旧的也必须修葺,为得是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信息,但同时,还必须明白保护不是看堆守破烂儿。
这次针对媒体的失实报道,西城政府就说得很实事求是:“对于建筑遗迹已经消失的会馆和无法再单独重建的会馆,西城区将在原址新建筑上挂牌标注;对于迁建的会馆,按照文物迁建原则最大限度保存原有信息;对于已经开发利用的会馆,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此方法极好,一是对那些因年代久远,破败严重的古建筑不致因为改建而失去了历史踪影,二是对保存建筑附着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信息,这才是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应持有的态度和做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传统文化的传承光大是基础,现代文化的培育发展是前提。惟其如此,才能具备高度包容性、多样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构成要素,才能建设出一个有着国际影响力的富含古典韵律与现代时尚的“文化古都、文化名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