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创新”创在意识 新在管理
文/墨菲
北京两会正在进行时,普通百姓关注两会的热情似乎不亚于媒体和参会代表、委员,因为两会上的很多议题直接关系着每个平头百姓的切身利益和诉求。
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46处提到“创新”二字,让代表们眼前一亮,也让老百姓有了不少看点。
其实创新这个词并不是个新词,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创新。发现是创新的基础,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创新的发现没有创新的意识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创新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曾有专家著文称“北京社会已进入后现代阶段”,理由是无论在人口结构,还是在社会结构上,北京均表现出现代社会,甚至是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如人口青壮年为主、老年人口逐渐增加,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5岁,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日本的人均预期是82.1岁,英国是79.1岁,美国是78.2。
而人均受教育年限北京也达到了11.1年,全国是8.5年,基本接近了美国13.4年、英国14年、法国13.1年的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是人口结构,北京的就业结构也同样呈现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特征。其社会比重也与中上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相仿。而城乡的结构变化更是明显,2000年,城镇化率为77.5%;2009年则达到85.0%,同期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基本在78.7%以上。就业结构的转变直接改变着社会的阶层结构,以往的工农阶层为主逐渐分化成为众多的新社会阶层。
北京社会结构、阶层结构的这种变化带来了社情民生的全新转变和需求渴望,在这种转变和渴望面前,第一考验的就是政府管理,也就是政府的创新能力,意识上能动的反应社会的管理现实,行动上主动的凸显创新的实际能力。
窥一斑而略全豹,去年12月30日,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正式揭牌,这个孵化中心正是政府创新在社会结构、社会需求管理的具体体现。在城市老龄化问题日趋庞大而严峻的需求面前,公益社会组织因了政府的支持和资金购买,不仅开通了免费的老年心理公益热线,更可以有能力直接进入270多个社区开展面对面的心理慰藉活动。据政府工作报告披露,去年全市用于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的“创新”投入”达到1亿元,购买了300项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使数百万市民直接受益。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时时需要,尤其在我们当今社会生产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政府在创新意识,创新管理中的作为和姿态,我们还有理由期待更多的创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更多的类似孵化中心一般的机构为北京公益性社会组织及社会公共服务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满足百姓和社区居民的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的需求管理,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效能化,促进社会建设发展中的生态和谐与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