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周刊》为什么要低俗小沈阳?

(2010-07-29 17:37:09)
标签:

新闻周刊

二人转

美国人

西方人

东西方文化

沈阳

杂谈

分类: 谈天说地

《新闻周刊》为什么要低俗小沈阳?

文/墨菲


http://upload.ourgame.com/bbs/upfile/2010/7/29/20100729171610wenzhang988.jpg


     近日,美国《新闻周刊》一篇指名道姓称小沈阳是“最低俗的中国人”的文章,在网络引起了低俗还是通俗的又一轮争议。

    查阅了一下《新闻周刊》的原文,大标题让我一愣,是《The Dirtiest Man in China》(在中国最肮脏的人),而不是中文媒体翻译的“最低俗的中国人”。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习惯的不同,在西方,人们习惯上不会将一种艺术说成是高雅或是低俗,而是分干净或不干净,带粗话、脏口或讲下流笑话的,一般不叫低俗,大都笼统的称为“脏”。

   仔细看了看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标准的西方人编写的东方的新闻故事,故事的真实性不必怀疑,从文字交代上可以看出“周刊”记者采访过小沈阳,但正如有网友所说的那样,周刊并未就低俗或肮脏给出结论,甚至全篇的重点也不在小沈阳或二人转,而是借小沈阳的春晚走红以及二人转的原生态状况,客观表述了当前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

    如果这篇文章就文化而文化,也许无须评价,但看过原文我发现《新闻周刊》的这篇文章纯粹是西方人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一种文化优越感,假借文化而居高临下指东道西的翻版。

    美国人向来有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体系强加给他人的习惯,这不奇怪,因为很多中国人也不理解美国人的思维。美国人可以把国旗做成各种花样儿,甚至裁剪成比基尼穿在身上遮羞,拿总统的风流韵事开涮,在中国人眼里这是接受不了的,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美国人眼里,最低俗也好,最肮脏也罢,既然小沈阳可以被央视捧红,可以成为一种社会流行文化,那中国就应该毫无原则的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包容。按照这篇文章的观点,既然被称为“黄色内容”的文化,可以“走上舞台,进入公共话语”,那么就应该宽容那些危害国家利益,危害社会安定的舆论和行为。这叫什么逻辑?西方逻辑?恐怕不是。

    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新闻周刊》低俗小沈阳是假,诋毁中国是真。小沈阳包括二人转在中国的位置,在文化的高度,随说不上国粹,但也确实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而广为流传。但小沈阳再火爆再蹿红,也代表不了中国的主流文化,只能是在通俗与低俗之间徘徊。这些,美国人不是不明白,不过是想借题发挥而已,这是西方媒体习惯性思维的又一次表露罢了。

    因此,对《新闻周刊》的低俗说中国人大可不必过于计较,也无须为了一个“低俗”“通俗”之分争得面红耳赤。听着笑笑,看着乐乐,喜欢多看两眼,不喜欢少看甚至不看,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更是在这种多样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中波浪前进的,精华固然可贵,但失去糟粕的陪衬,精华的价值也许就打了折扣。即便以引领世界文明自居的西方,所谓低俗、肮脏也是大量存在于民间的,这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多元,也是人类价值取向的多元。

    面对西方的话语强势,我们既不能盲目自卑,更不要跟着忽悠。事实表明,很多时候西方人是习惯戴着色眼镜以双重标准看待周围的世界,观察与他们价值观不同的人群,更是习惯于揣着明白话说糊涂,拿着没理当有理,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