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孔子被热评,阿凡达遭热议,更有好事者将二者PK到一起“夹叙夹议”。这种现象似并不奇怪,因为两部电影都具备成就一部经典大片的所有元素——“耗资巨大,史诗巨作,壮观的视野,宏伟的场面,惊心动魄,豪迈悲壮”等等。
如果就影片而影评,就影评而艺术倒也无可厚非,但从渐次展开的热评里面,一种缘于文化与“被文化”的现象已经悄然其中。正因如此,孔子与阿凡达“被VS”的过程,是对战还是对话?才是我们需要关注,需要理解,需要冷静,需要熟悉的。
孔子何人?无须多解,阿凡达讲了什么,更是见仁见智。但借用阿凡达男主角的一句台词:“有些事情我们必须去做。”什么事?文化!认识文化,解构文化,丰富文化,发展文化。此一轮孔子与阿凡达之争不管我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之争,争论本身是一种文化,争论的主体是一种文化,而争论的过程与结果更是一种文化,任何想试图拆裂或分离其中的文化标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一种徒劳。
这里我们不谈文化入侵或文化专制,那是专家和政客的事情。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建构在一定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利益基础之上,今天的孔子与阿凡达之争则恰恰反映了当今中国文化多元性的现实,倘若我们抛离开文化的属性,文化的必然,文化的建构,文化的张力,桎梏于传统与现代,废止与褒扬的层面,那我们就低估了文化在社会政治、国家利益、民族自觉、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推力。
很显然,作为“素王”之尊的孔子,不是我们听了读了看了什么“论语心得”就算是认识了孔子,了解了儒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的话准确,凝练的概括了孔子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由此我们来看《阿凡达》呼吁的万物和谐共存是否与孔老夫子“仁者爱人”异曲同工?答案也许是否定的。正像鲁迅解读《红楼梦》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孔子与阿凡达的“被VS”,PK的是什么?是对战还是对话?是文化还是“被文化”?也许很多人包括笔者在内并没有真正读懂。这不是我们的无知或寡学,因为答案和结果也许需要历史的注解和演示。
我们所要做,所能做的不过是在历史进程里,作为历史和事件的见证人和书写者把更多的道理用在实践中,让更多的智慧通过认识得以验证。
通过一部电影达到“寓教于乐”是一种被文化,而通过一部科技大片而视所有传统为糟粕,则更是一种被文化。在这里,文化的自觉与文化的自立表现得既脆弱又顽强。
《史记》曾记载过老子予孔子的一段赠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可见圣人也难免会犯俗人之戒: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此后,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孔子终成圣人。
现如今,《孔子》热、《阿凡达》热,甚至孔子VS阿凡达可以成为一种社会性话题,这不是坏事,通过讨论,甚至争吵,加深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自觉,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意义,也更积极,这一点,对管理者而言如此,对亿万百姓而言更是如此。
最后还借用阿凡达的一句台词:“选择一只你自己喜欢的,而它也喜欢你的,双方要进行灵魂的沟通。”我相信,科幻可以预告未来,科技可以改变世界,而通过沟通和了解,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人的思想和学问。
当更多的人在争论或争执中借助“论语”,并越过“论语”而熟悉了一个完整的孔子,一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圣人时,所谓博大精深亦就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体现了平凡,成就了伟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