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次伤害在悄然逼近我们!
(2008-05-21 23:27:39)
标签:
灾难
心理晰
受众
部队指战员
灾民
汶川
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警惕!次伤害在悄然逼近我们!
次伤害是大的灾难过后的伴生物,心理危机便是这种次级伤害中波及最广,持续最久的隐性杀手。尽管它的表现的形式不象灾难降临时那样惊心动魄,那般天摇地动,但它给人类活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同样不可轻视。
地震只有一个震中,而作为次伤害的心里危机,则因个人经历、心理素养和学识能力而会表现得极不协调,也许是没有前方与后方的一种社会灾害。此次地震发生在信息高度发达,传播渠道无比丰富的今天,可以说客观上加剧了这种心理危机的次级灾害的蔓延和流行。这么讲不是拒绝接收灾区的报道,而是如何引导受众的情绪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我想,国家设立哀悼日的目的也是为了尊重生命,正视灾难,重建家园,恢复自尊。因此,灾难过后,我们要更加警惕和防范次灾害的威胁和破坏。
从这几天报道来看,我国的心理干预机制起步晚,但进展还是让人心悦的。汶川地区特大地震后,卫生部很快协同相关组织介入震区的心理治疗与慰籍工作,但我们积累的经验和专业人员尚不足应对巨大灾难后的次级伤害所构成的威胁。因此汶川地震对我国心理干预领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亟需各方的最大重视与支持。
从最近几年的心理干预案例看,尚处于搜集资料,掌握动态的阶段,远未形成制度和渠道的顺利对接。如北京“蓝极速”火灾,当日有关部门就申请介入心理救助和培训,而得到的回应却是“就别来添乱了”。再如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发生大火,造成323人死亡,那也是我国第一次正面介入灾后心理创伤救助工作,这些精神科专家当时最大的感觉是手足无措,因为在此之前这个领域很少有人涉足实践,有的也仅仅是培训、调查、研究等资料整理工作,而对心理救助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救援工作人员的研究和帮助则更是远于现实需要。
因此,如何面对灾难后的次伤害,是我们重建家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它既需要我们的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干预组织更强势的开展学术研究和和投身具体实践,也需要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精神,认识、了解、支持、接受心理干预工作。
此次汶川地震,无论从其波及范围大,还是受灾人员基数上,都将产生很广泛的心理危机,有些甚至是很严重的危害。尽管这种被专家称为“突发性应激障碍”,是很正常的反应。通过及时的救助,大部分人都可很快恢复。但心理介入越早,次级伤害的威害和损失也越小,社会成本也越低。而一旦不加控制发展成创伤性应激障碍,危害就会长期持续,短则两年,长可达10年,一些人甚至相伴终生。
根据以往的报道,和我查看的相关资料,我感觉此次灾难受危害群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灾难直接受害者——震区灾民、特别是失去亲人的灾民和伤残人员等;
第二类:灾难直接救助者——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志愿者、医生护士、一线记者等;
第三类:灾难间接目击者——各地受众、相关群体和有相同、相似经历的人员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心理干预治疗中,我们的媒体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尽管这种责任并未被所有媒体人所认识所重视,但实际上,从灾难发生时的报道开始,媒体就已经担当起了沟通与抚慰的职责。联想几天前,中央台直播节目连线前方记者发回的“救助工作已接近尾声”的信息,无疑给灾区内外焦急的情绪火上加油!我当时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一楞!救援人员刚到现场不到2天,救援工作就接近了尾声?尽管当时在场的一位救助专家凭借经验给打了圆场,但依然难以消除已经接收了这一信息的受众的内心焦虑和困惑。
可见,当灾难降临时,作为参与人无论是指挥者,还是媒体人都该有起码的次伤害的常识。不能在次伤害悄然逼近我们时,还依然按惯例行事。我没学过心理干预课,说不出更多的道理,但我始终认为,灾难后的人们经历了震惊与麻木,悔恨与歉疚的折磨过程,更需要的是尽快醒悟,摆脱痛苦,适应变化,谋取新生。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或冷落精神家园的重建。也许后者比前者对人的支持辅助、对社会的积极意义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