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2008-02-23 23:36:32)
标签:

我记录

我的生活梦想

奥运

达尔富尔

金刚钻

中国

娱乐

分类: 谈天说地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进入2008年以后,我们身边的奥运气息越来越浓。全世界都在共同期盼奥运盛宴的到来,这期间,我们又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大肆鼓噪。先是有人借达尔富尔问题企图将北京奥运政治化,既而借斯皮尔伯格辞职进行舆论炒作。 

    说实话,作为普通百姓我们所关注的其实是奥运会对我们实际生活的改变和影响。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作为东道主,我们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目的就是在2008年,以中华民族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胸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提供一次欢聚的盛宴。我们对曾经的付出,对曾有的困难从没说过什么,眼看就要盛况空前了,却听到看到了一些搅局的声音和举动,那就不得不说两句了。 

    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中国人尊重朋友,尊奉友谊的传统美德和待人接物的宽厚品质。中国还有一句话:客随主便!既然准备做客,就要做好尊重主人习俗和礼节的准备。 

    奇怪的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不把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当作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沟通彼此,互动发展的机会。不是跟随着主人的付出和努力,一起去追寻和平、友爱、团结、进步的辉煌与梦想,而是盲人摸象,主观臆断的动辄责问,进而抵制。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某些人一直针对达尔富尔问题做文章。而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我特意“百度”了一下,发现这个“发达尔、富裕尔”的地方是远在非洲的苏丹。而长期以来,土地一直是达尔富尔政治的中心问题。搜寻到的相关信息表明,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态度和做法始终是客观公正的,为妥善解决达尔富尔问题发挥了积极和有建设性的作用,以下数据可得到证实:1、中方已经向达尔富尔提供八千万人民币的物资帮助;2、向非盟提供180万美元捐助;3、向该地区派遣315人多功能工兵,其中140人已抵达。4、中方还向联合国和非盟为斡旋工作提供资金支持50万美元。 

  其实,只要不抱偏见,这些事实到联合国或苏丹一了解就可一目了然,而某些政客却对中方多年来的人道援助和和平举动视而不见,非要把苏丹内政问题与奥运“挂钩”。看来,面对世界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些政客是看不过眼,心起妒意了。 

  翻阅奥运走过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把奥运政治化倾向是无法回避的。冷战时期,当时的苏美两霸就曾以国家政治为理由相互抵制过对方。60年的罗马奥运会,64年的东京奥运会也是被人从政治的层面上理解为二战的战败国重新崛起的标志。而前世界棋王鲍比.菲舍尔大起大落的一生,更充分印证了将体育与政治“挂钩”是多么愚蠢和荒谬。 

  1972年,菲舍尔战胜苏联人斯帕斯基荣登世界象棋冠军宝座,被美国上下视为“国家英雄”,甚至将其胜利喻为是“自由对专制”“个人对秩序”的胜利。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国家英雄,20年后因参加南斯拉夫的象棋世纪大战,被华盛顿以“与敌人交易”的罪名缺席审判,只因其违反了抵制命令,最终不得不亡命他乡。 

  当今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虽然日益增多,但相对中国的进步,其了解的速度和耐心则明显滞后和浮躁。把北京奥运与达尔富尔的生硬拼接不仅是不明智的做法,更是不智慧的表现。如果真的是为达尔富尔人民着想,如果真的认为中国有影响力,就应该借北京奥运之机,了解中国,沟通中国,从而实现和平发展的目的。 

  罗格先生日前针对某个西方媒体捏造事关他的谣言而进行了郑重其事的辟谣,并对北京的场馆建设、测试赛组织、市场开发、票务计划和奥林匹克知识普及等方面的筹办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英国奥运部长乔维尔也郑重表示,就达尔富尔问题抵制北京奥运会不恰当,甚至可能帮倒忙。 

  中国有句老话,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堂堂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艰辛和奋斗,才抛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才逐渐被世界所重视。争取并举办奥运会即是今日中国自强不息的见证!  

  领衔北京奥运会的“金刚钻”,是综合国力价值的资格体现,是软实力发展进步的人文基础!历史终将证明,将奥运政治化,造谣生事,抹黑中国的企图,抵制不了奥运的精神和光芒。唯有沟通,才能促进理解;唯有理解,才能共同发展繁荣! 

  在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强劲推动下,一次世界性的体育盛会,一个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盛典,必将留给中国和世界一笔文化共融、文明进步、人文发展的宝贵而丰富的遗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