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供暖谁说了算?
文/墨菲
“屋里屋外一样冷,呆在家里都冻感冒了。每年一到这个时候都特别难过,供暖时间能不能灵活点呀?”
近些年,一到取暖季节,呼吁灵活掌握冬季供暖时间的声音便此起彼伏。随着住房结构的变化,取暖的市场化与福利化的搀杂其间,使取暖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日益复杂化。尤其西北风一刮,气温骤降,“暖气何时来?”已成为困扰百姓的老大难问题。
据说,我们目前执行的每年11月15日——3月15日的供暖期,是参照了前苏联的一套气候计算方法,苏维埃政府把室外温度5摄氏度以下定义为冬天,规定供暖期开始。于是,中国的气象部门就对北京这一纬度的气温进行测算,发现11月15日前后的温度开始低于5摄氏度,于是这个时间便被固化下来。
50多年的习惯,为什么到了今天成了不习惯?原因有二,其一,以往的人们住平房的多,进入11月,每家每户基本上就开始了自家“冬季采暖”的准备。可如今大都住进了楼房,天再冷也要等着集中供暖的日子。其二,现在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对许多人来说,即使是十天半个月的寒冷之苦也是很难受的。
于是乎,每年到了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供暖尴尬时段,感冒着凉成了高发期,有数据显示,这期间到各大医院输液的感冒患者明显增加,且多数患者是老人和孩子。
由此,人们不禁要问,冬季供暖到底谁说了算?是固守几十不变的传统让百姓继续隐忍冬季前的寒冻?还是与时俱进灵活调整送温暖于民间?
也许有人会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提前供暖钱谁出?
没错,如今离开钱啥事儿也干不了。但调整供暖时间看似是钱的问题,其实是观念的问题。政府每年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扶持“高成本投入低效率运行”的公共交通,为啥就不能为百姓取暖多创造一些条件?多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几十年不变的供暖周期已经提出了不止一次两次的议案和建议了,与此相对应的是零下1度的低温,难撼雷打不动的供暖11.15!
论事说理无褒贬 辩析畅谈交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