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不仅要利己更要利人!
文/墨菲
[题记] 车有性能,人有性格;开车有规则,做人有原则;开车讲职业道德,做人讲社会公德;开车不怕慢怕堵,做人不怕笨怕懒;开车不怕拥挤怕乱蹿,做人不怕竞争怕无序。
似乎几年的时间,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时自行车的洪流被机动车取代了。于是,我们的道路越修越宽,而车辆似乎要与道路的建设速度赛跑,眼瞧着一天比一天多。早几年还有高峰和低峰的划分,如今,谁敢保证出门就一路畅通?
然而,不用怎么刻意体验,我们就会发现,造成一路狂堵的,更多时候是人为的因素:多车道里随意变道,把车开得泥鳅似的,只要有条缝,就要钻进去;遇上前车稍慢,便喇叭催命似地叫;遇上堵车非要插队;眼看要红灯了,不是收油减速,而是蹭蹭地往前冲。经常驾车上路的朋友,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原本秩序井然的车流,就因为一些自私者的不守规矩,强行加塞、野蛮超车、乱停乱行,不仅使车辆刮蹭事故频发,也带来了局部交通的混乱,进而加剧了大范围的拥堵。
时至今日,我们的交通法规不可谓不健全,我们的道路标志标线不可谓不清晰明确,但目无法纪者,败坏秩序者依然大行其道。
有朋友说:车品如人品!这种比喻再恰当不过。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刻意地去扮演某一些角色。而当我们有实际的操控能力时,比如,当我们手持方向盘时,就会感有一种控制的欲望,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我们的本性。车品如人品,当人们抱怨拥堵的路况时,抱怨造成城市脏乱差的不文明现象时,是否也该从自身的素质上反省一下呢?
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心理,我遵守法规,我按规矩排队,但结果是让不守规矩不遵法律的人占了便宜。看着两旁穿插进来的车辆,就想绕出去也插到前面去,总比等着那些人良心发现要节省不少时间吧?正是人们的这种心理,助长了不理智不文明车品的泛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驾车时表现不友好的司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品行也很恶劣。专家对710名年龄在18岁至45岁的司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敌意强的人比对人友善的人在驾车时表现得更具侵犯性。这种人更有可能醉酒驾车、在公路上采取冒险行为、向其他司机或警察发泄心中的怒火。
这也是首次对恶意驾驶行为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可能会令交管部门做出某些改变,抑制恶意驾驶行为。司机培训有可能会集中于教司机如何处理令人烦躁的状况。有专家表示,以前的一些措施似乎显得相当愚蠢,如使道路变窄的做法。交管部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司机放慢速度,然而这会令一些人离前车更近。
由此可见,改变道路交通的混乱现象,仅靠法规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时候是需要人们的宽容、迁就、忍让的品德。路上行车,比的是车品,不是车速!狭路相逢,看的是人品,不是胆量!
公主说:社会是黑的,但你可以是白的。在交通参与中,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白”一点,一路畅通的将不仅是道路,更是我们的心路。
论事说理无褒贬 辨析畅谈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