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谈天说地 |
别拿“奴性”当“个性”!
文/墨菲
一提及“奴性”,估计有很多人会非常反感。因为它能让人联想到许多不舒服的词汇。但反感也好,不舒服也罢,并不能排除我们周遭比比皆是的“奴性”表演。
表演一:公交车站候车的人群,车进站了,如果不是个别“勇士”们极强的个性表现欲,站台上乘客满可以有序上下,但就是这样几个害群之马搅乱了整个秩序;
表演二:车水马龙的道路上,车辆有序行进,如果不是个别“莽夫”们的“壮举”,顺序行驶的车流应该是安全顺畅的归到各自的目的地。但就是这样一些左穿右挤的行为破坏了本该和谐的交通;
表演三:虽然学会了过街走斑马线,但还是不习惯等待绿灯放行,就任意在来往的车流中跳“地雷阵”。
表演四:虽然知道自行车道不能走机动车,但就是蛮横的将本该属于“慢车”的车道霸占成自己横行的地方!
这种表演如果列举下去,还会有很多很多……
之所以把这种没有秩序不讲公德的行为,称做“奴性”表演,还要从我们的教育习惯说起。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教育就是“做乖孩子”,而乖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听老师的话,让吃就吃,让睡就睡,让游戏就游戏。
入学后这种教育不仅发扬而且光大。班级中有班主任,班主任下面有班干部,如此,遵守学校和老师以及班干部管束的学生,自然是好学生。即便你学习并不出类拔萃。而经常与学校、老师、班干部相背的学生自然是坏学生,是重点管理和约束对象。
进入社会,走入机关企业,这种教育的惯性依然在继续,机关有机关的纪律,企业有企业的约束,但衡量的标准大抵是一样的,那就是服从领导的意志你就是好员工,反之,你将处处受困。
按常理,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很有规矩很有纪律的“程序化”的人。但不幸的是,前文列举的大量表演事例恰恰就是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成长,在我们的管理程式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所为。
为什么校园里的“好孩子”,走出校园就会变成“野孩子”?
为什么机关企业中的“好员工”,离开单位就变成了“粗俗霸道”?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就是离开“威严”后的一种“奴性”表现!
在一种环境下潜移默化的“威严”教育,压抑着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和公共意识的认知。一旦离开了受约束的环境,即使是总经理、翩翩才干驾车来到路上,也会因“威严”的暂时缺位而显露出人本质的自私与无律!其表现就可能是“信马由缰”,就可能是置公共道德与规范于己无干!
这便是我们长久以来,崇尚“威严”教育的结果,这就是缺失威严时一种“奴性”的自然流露。
与之对应的是大洋彼岸,据说美国的教育最崇尚个性的培养与张扬。但相反的是这种教育的结果却是“循规蹈矩者受到尊重,无礼粗俗者被人不耻”。记得有一篇讲述美国人日常秩序与习惯的文章,标题是《美国人的排队文化》。列举了美国人从出行到购物等等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和习惯。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的就是:在那里“循规蹈矩者受到尊重,无礼粗俗者被人不耻”。
看来同样是教育,崇尚“个性”的教育,是把公共的平等参与与秩序维护放在了首位。而崇尚“威严”的教育,原来却是忽略了本该强化和灌输的社会道德、公共秩序的公平参与及维护的意识。
因此,把“奴性”当“个性”的现象,错不在人,而在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育人哲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