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百~o~合】发帖【人生感悟】,【百合】猫哥哥回帖时用了文言文的格式:"人品,我所欲也;抱怨,非我所欲也。二者须取其一,舍抱怨而取人品者也!".
受到影响,本人也以文言格式回复一帖.拙作浅陋,故不再重复.
现仅就文言文的来历和文白对比的特性,试解如下,供家人赏析.
所谓“文言文”是与“白话文”相对而言的。
所谓“白话文”,是以我们说话的口语为基础写成的(“白”,就是浅显的意思)。
根据学者研究,“文言”乃孔子所创。
原来周代中国的领域已经相当辽阔,包含许多种族,方言不下百种,如果各地区都用自己的方言来写文章的话,各种族之间势必形成“你写我不懂,我写你不懂”的情况,难以用文字沟通。
孔子汇合各地方言中的主要词汇,选择比较文雅通行的部分,创造出一套统合各方言优点的语文,使它突破了山岳河川的阻隔,和地域疆界的限制,凌驾方言之上,而普及全国,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共同使用的语文系统,直到民国初年胡适提倡“白话文学运动”兴起为止。
与白话文相较,文言文显现了几个明显的差异:
1.词汇不同。例如白话说“你、我”,文言用“汝、吾”;白话说“的、呢、吗、啊”,文言用“之、乎、耶、哉”。
2.语法有别。例如“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不汲汲于富贵”、“事之以礼”白话里头没有这类语法。
3.文辞短捷。白话文用的大多是“复词”,文言则大多用“单词”,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用白话表达,一些单词都要变成复词:“学”→(学习)、“时”→(时常)、“习”→(温习)、“悦”→(喜悦)」。正因如此,文言文较短捷。
为什么还要学“文言文”呢?
因为几千年来,古人的智慧结晶和历史经验都记录在“文言文”写成的古书里头,不懂文言文,岂不跟这笔珍贵的庞大遗产绝缘,形成了“文化断层”?就像树断了根,河绝了源,你说严重不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