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谈天说地 |
分类: 谈天说地 |
2007年元月1日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行“普惠制、低票价”——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有媒体在报道这一政策改变时用了“公交票制回到了7、80年代”的断语。更多的百姓则把关注点集中到这一“低票价”(IC卡四折\学生两折)究竟可以维持多久以及其他城市将如何效仿的猜疑与热议之中。
“普惠制”的理念,是为了把更多的看似“惬意”的独驾者--因一路狂堵的车流将自尊与自豪磨蚀怠尽的人们,从自己“爱车”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让城市道路资源不再因“个体掠夺”而沉疴厚积,让“社会公交”真正发挥其“资源共享、利益均摊”的本来风貌。
“低票价”的实行,是为了突出“公共交通”这一社会公益性的功能,也是 “尽早确立公共客运在城市日常通勤出行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营造和谐有序的交通畅行环境的最原始也最人性化的计谋。这方面,我们读过看过为数众多的专家学者们所提供给我们的——“国内外通常做法的实例”。
一个粗略的计算:每天自驾车上下班平均被堵按30分钟计,一年就是10950分钟。也就是每位驾车族一年将拿出7.6天的时间,不吃不喝不劳动不计酬,闷在爱车里享受堵车的快感。
由此,我们便理解了政府部门下大决心,花大力量推出“普惠制,低票价公交优先战略”的初衷。也由此,我们又看到了——
双刃二:公交运营管理是方便自己,还是方便社会
公交交通的运营服务涉及多个层面,折射诸多单元。
在同样的《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中,明确规定交通服务的宗旨,是为城市提供安全、畅通的交通,为市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交通服务。其中,对公交优先这样阐述:“2010年,中心城50%的主干道和有条件的快速路均要开辟公共汽(电)车专用或优先车道,总里程由现在的 114公里增加到300至350公里。”
公交优先战略展开一周,我们遗憾的看到这样的描述:
“六里桥到莲花桥区间施划的公交专用车道,说句实话,我觉得这处公交专用车道的施划没有任何意义。这段公交专用车道,原来本来就是一段空闲的车道,很多公交车司机实际上也经常走,只是属于违章而已。再来看这段公交车道的两头,南边是六里桥,北边是莲花桥,到了这两座桥区,公交专用车道就没有了,真不明白,这种情况下公交车怎么能快起来呢?”
对这段路况,笔者未做考察,但就目前北京的交通构成和路网结构,估计公交专用道的规划与施划过程中,遇到的“尴尬”与“困惑”绝非独此一处。
城市交通的运营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勇气”与“传统”,更需要“智慧”与“科学”。
记得某交通管理部门的一位人士回答记者提问时,很专业很启发的解答:测算公交运营效益和服务,不能仅仅看新开了多少多少条线路,而是要看增加了多少多少台车次。
由此,我们看到,一个部门提出的业绩数字,在另一部门,从另一角度,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相反推论。
王勃《上刘右相书》所云:“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读之尖锐,比之貌然矣。
公交优先仅仅迈出了战略的第一步,而后续的发展进程还会有更多的“尴尬”与“困惑”等待人们“智慧”与“科学”的题解。
时刻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做法,来考量我们的惯性思维,来检点我们的本位意识,来思考我们的为民宗旨。我想我们的城市会更智慧,我们的管理会更科学,我们的交通会得到缓解,我们的社会亦将更加和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