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摘要】:为了保护文物的需要,博物馆经常采用复制品来代替原件,以便达到展览的目的,石质文物作为我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种繁多,各博物馆几乎都有相当数量的石质文物藏品。复制石质文物也是文物复制的重要部分。
【关键字】小型石质文物;3A环氧树脂;硝基清漆;复制工艺
查看大图
我馆为了配合其他单位展览需求,欲复制一方小型石质砚台,该砚台呈长方形,石灰岩质地,颜色呈青灰色,略微发红,有使用痕迹,我采用环氧树脂浇铸复制方法,成功复制了该砚台,复制品和原件几乎一致,达到了展览的需求。
主体材料的选择:分子结构中含有环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统称为环氧树脂。其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它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表面具有优异的粘接强度,介电性能良好,变定收缩率小,制品尺寸稳定性好,硬度高,柔韧性较好,对碱及大部分溶剂稳定,成本也较低,是一种常用的石质文物复制材料,此次复制选用浙江黄岩牌3A环氧树脂作为主材料,3A环氧树脂固化后完全透明,上色时不会产生色差,既经济效果又好。
经过不同比例多次试验,采用了加入15%活性炭,20%滑石粉,5%水泥粉的3A环氧树脂感官上最接近该砚台的石质,较脆硬,色泽上也比较接近石灰岩,通常水泥粉和滑石粉加的越多,粗糙感越明显。
翻制模具:由于砚台造型比较简单,我采用了医用打样膏做翻制模具的材料,医用打样膏遇热软化,常温下恢复固态,热塑性非常优良,是非常理想的制模材料。首先将甘油和凡士林混合调至适合的粘度,作为脱模剂,用小毛刷均匀的刷在砚台上,用水浴加热打样膏,使之均匀受热,待到合适的柔软度时,取出两块大小合适的打样膏,敷于砚台上下表面,待到打样膏硬化后,取下上下两块打样膏。在打样膏上可适当钻一到两个小孔,作为多余胶料的溢出孔。
环氧灌铸:用15%活性炭,20%滑石粉,5%水泥粉和60:环氧树脂混合后均匀搅拌,使之没有气泡,较为粘稠为止,取出模具,在模具内壁用小毛刷均匀刷上一层脱模剂,将混合后的树脂倒入上下两块模具中,将两块模具重合至完全吻合,多余的环氧树脂会从溢出孔流出,擦掉溢出的多余胶料,取胶布将溢出孔粘好,取皮筋和夹子将模具固定好,等环氧树脂彻底固化,然后取下模具,取出环氧树脂。
打磨修补:固化后的环氧树脂砚台比较粗糙,有毛边和缺损,缺损的部位可以按原有比例调制环氧树脂胶泥,调制到粘稠不流淌,然后补在缺损位置处,等到补缺部分彻底固化后,根据砚台实际情况,采用小五金工具,以凿、刻、挫、磨等不同手法,将不规整地方修整好,用砂纸对复制砚台表面进行打磨,用目数较高的砂纸,逐步增加目数,至到最后表面粗细程度和原件一致。与原件相比,其形状、石质感、底色效果都很相似。
上色:按照原件的颜色纹理对复制品进行上色,是复制工作中至关重要的步骤。上色采用了硝基清漆做着色剂,硝基清漆中加入了少量的石粉,以便消除颜色中的炫光,使之更接近石质的色泽,用45%的硝基颜料加入20%的石粉,用乙酸乙酯作溶剂,根据原件的颜色,由浅到深,逐层上色,先上底色,然后在着色各种纹理颜色,着色过程中用到了不少喷、弹、涂、刷、描等技巧,具体技巧的使用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力求做到与原件基本一致。
做旧:参照原件,用手术刀等工具刻划出擦痕等使用痕迹,用黑色自喷漆轻微的喷上几下,模拟出残留墨迹,用蘸有少量石粉的面纱擦拭表面,消除炫光的同时也产生了旧物的感觉。石质砚台的复制品和原件几乎达到了一致效果。
经过实践证明,该复制方法简单可行,经济性较好,效果逼真,是一种很好的石质文物复制方法,对其他石质文物的复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孟中,黄应冒主编:胶粘剂应用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年2月
[2]潘慧琳:文物修复与养护,沈阳,万卷出版社,2004年5月
前一篇:书法运笔常见通病及纠正方法
后一篇:砚台的保养及辨别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