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公权及其书法艺术论

(2014-02-23 22:31:26)
标签:

书法

柳公权

艺术

成就

分类: 柳公权系列

柳公权及其书法艺术论


倪文东


内容摘要: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大官僚兼学者书法家,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是中国书法史上当之无愧的书法大师。该文从柳公权所处的晚唐历史文化背景入手,对柳体楷书产生的时代背景,书风特点、创作分期及对后世书风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 键 词:柳公权 书法创作 革新创造



柳公权是中国书法史上当之无愧的书法大师,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柳公权与同时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等,致力于楷书的创作,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前贤书法家优秀楷书风格的基础上,对产生于魏晋六朝,并在隋代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楷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改革,特别是对北碑楷书这一特殊的书法文化遗产,进行吸收和借鉴,并结合唐代的时代风貌和审美特点进行改造,创造了一种适合时代发展的楷书风格和面貌,总结了经验,制定了法度,创立了规范,从而使他们创作的书法作品成为唐代,甚至整个古代楷书的最高典范,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所创造的,代表唐代时代风格的楷书,自唐代以下,千百年来,历久不衰,成为后人学楷入门的最佳范本和第一选择,这其中柳公权所创造的“柳体”楷书,最受欢迎,影响最大。历史上,尽管有宋代米芾对唐代颜、柳书法的过激批评和清代乾、嘉以后,出现了著名的碑学派,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为代表的“为北碑鸣不平”者,尊魏卑唐,但从历史的角度和时代发展的观点来看,今天人们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唐代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今天,尽管也有人认为唐楷过时,甚至,有人请王羲之下岗,但历史所赋予的文化使命和千百年来经过历史检验并共同认定的经典作品,却是要不断传承下去的,这是不依某些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的。
一、融会诸家,自成一体
柳公权的书法有着深厚的书学渊源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他所生活的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但大唐王朝的统治自“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元气大伤,虽然也出现过一些繁荣景象,但再没有出现过像“开元盛世”那样的雄强博大的盛时和盛事。唐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到了柳公权所生活的晚唐,已经走过了他应该有的灿烂和辉煌。特别是在书法艺术的发展方面,盛唐以前,可以说,名家辈出,书体皆备,书论精妙,影响至大。而到了晚唐时期,几乎到了“江河日下”的地步,历史的大幕即将落下。这种历史文化的现实,不仅对书法是这样,文学和诗词的发展亦是如此。摆在柳公权目前的现实是非常严峻的,要想在书法艺术方面有所成就,非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属于历史的道路不可。而这种历史文化现实的好处则在于,作为生活在晚唐时期的柳公权则有条件继承和发扬前贤的优良传统,在他们的艺术创造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融会诸家,集古出新,这正是柳公权所走过的道路。
关于柳公权的书学渊源,历史文献中有许多详细的记载,后来的许多书法家都有中肯的论述和评价;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历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1)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2)
(公权)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而不及颜之体局宽裕也。……尝书京兆西明寺《金刚经》,有钟、王、欧、虞、褚、陆诸家法,自谓得意。(3)
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4)
柳诚悬书《李晟碑》出欧之《化度寺》,《玄秘塔》出颜之《郭家庙》,至于《沂州普照寺碑》,虽系后人集柳书成之,然刚健含婀娜,乃与褚公神似焉。(5)
(柳书《金刚经》)书于西明寺,后亦屡改矣。经石幸存,不坠兵火。柳玭谓“备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6)
唐初诸公无不学晋,即褚河南刚正不挠,千古伟人,而其书亦带有婵娟不胜罗绮之致,盖屈而就晋法也。至诚悬始大辟境界,自出手眼,虽学鲁公,实有“出蓝”之誉,故唐人称其一字千金。(7)
诚悬则欧之变格者,然清劲峻拔,与沈传师、裴休等出于齐碑为多。(8)

从以上诸家所评之语完全可以看出柳公权走的是一条传统的集古出新的道路,他的书法渊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钟繇和王羲之,柳公权得其平和、古朴、清逸之韵;二是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特别是盛唐的颜真卿,柳公权得唐代诸家的清劲、含厚、宽博之气;三是北碑和齐碑,特别像北碑中之雄强峭拔、斩截方正者,柳公权得其清劲峻拔之质。柳公权真正做到了遍阅历代笔法,集古出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书风特点,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他学古求变,极力变右军(王羲之)法,盖不欲与《禊帖》(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兰亭序》)面目相似,而是形成他自己的书风特点。
楷书自魏、晋发端,至南北朝、隋代及初唐和中唐,发展到晚唐,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已经完全成熟,从点画形态上讲,方圆、巧拙、中侧、长短等,无所不包;从结体取势上看,侧身取势、正身示人、端严平正、险绝开张等,应有尽有;从章法布局上分,疏朗开阔、密集严整等,各有千秋。从这种局面来看,晚唐的柳公权似乎是无路可走了,用笔偏瘦的已经有了,用笔偏肥的也已经有了,结字端严的有了,结字宽疏的也有了。而柳公权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从临摹和学习传统入手,采用集古出新的办法,特别是集欧、颜楷法之大成,充分继承和发展了欧阳询和颜真卿楷书之优点,在楷书的用笔、结构和章法方面下大功夫,从细微之处着手,同时又广泛借鉴北碑和齐碑,取其方劲、雄强之风格,融会贯通,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个性。
从柳公权书法作品的特点可以看到,柳公权师法的不只是初唐的欧阳询,也不只是盛唐的颜真卿,而是“遍阅近代诸家”,上取魏晋六朝,下法初唐盛唐。其取法之广博,临学之精诣,历时之长久,在中国书法史上可以说是少有的。六十岁以前的柳公权一直致力于向历代书家学习,以笔下能备有诸家之体而引以为得意。虽然这种临仿还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但它却使柳公权充分而精熟地掌握了历代书家,尤其是初唐及中唐欧,虞、褚、陆、颜诸家笔法的精萃,为构筑自己的艺术殿堂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柳公权不可能创造出以笔法灵活多变,结体法度森严为主要特色的新体。

二、集古生变,创法出新
柳公权的书法创作大约开始于贞元年间,有文献记载的第一通碑刻为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公权24岁所书,到他去世时的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约有64年的时间。柳公权在64年的时间内所书的作品极多,大约有百余件,是古代多产的书法家之一,但遗憾的是,柳公权所书的绝大多数作品已经散失,流传至今的作品仅有20余件。其中墨迹确信为柳公权所书的仅《〈送梨帖〉跋》1件,行书20余字;碑刻仅13件,又有伪作杂处其间:如《李晟碑》为后人重书重刻,已非真迹,《苻璘碑》从碑文到书法均系伪造;《金刚经》、《消灾护命经》、《福林寺戒塔铭》,均为后人伪托。从大量文献记载来看,柳公权60岁以前所书的碑版只有《冯宿碑》和1986年在西安出土的《钟楼铭》2件,书写时间在59至60岁两年间。柳公权大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被尊为代表作品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都书写在他60岁以后,也就是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以后。柳公权有文献记载的94件作品中的大多数,都书写在他60岁以后。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和考察,我们把柳公权的书法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60岁以前为前期,具体时间为:开始书法创作生涯的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24岁),到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59岁);60岁以后为后期,具体时间为:开成二年,公元837年(60岁)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即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这一年的五月,柳公权以87岁的高龄还书有《魏谟碑》(楷书),此碑立于凤翔(今陕西凤翔县)。书完此碑的第二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柳公权去世,享年88岁。
从柳公权传世的大量作品来分析,其前期书法的主要特点是集古--集古生变;后期书法开始创新--创法出新。所谓集古,就是学习传统,临摹和学习前贤的楷书作品,大量吸收书法养分,为日后进行书法创新打好基础。这一时期,柳公权的书法风格尚未形成,笔下所书的字多从古人碑帖中来,集古人之大成,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平正端严,章法疏朗清逸。如《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上都(即长安)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尤为得意。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柳公权书法从钟繇、王羲之人手,师法甚广,魏晋及初唐诸家都是他学习的楷范。所谓“近代笔法”,虽然没有具体说明是哪几家,但从文中所述西明寺《金刚经碑》的书法特点上看,主要是指同时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诸大家。柳公权所书的西明寺《金刚经碑》早巳失传,其如何“备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已不可考,但从近年出土的柳公权59岁所书的《钟楼铭》一碑中,我们仍可以略见柳公权早期书法作品“集古”的特点。
《钟楼铭》又称《回元观钟楼铭》,全称《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令狐楚撰文,柳公权楷书,邵建和刻字。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四月廿日立于万年县(今西安市)。1986年11月在西安市和平门外太乙路出土。此碑为横置,长124厘米,高60厘米。共41行,行20字。现藏陕西省博物馆,三秦出版社有影印出版。书写此通碑时柳公权59岁,正处于书法风格的转型期。这件作品前5行署款的小楷书中时有钟繇、王羲之的体态,正文的结体多与褚遂良的《孟法师碑》相似,方正宽博。偶尔也可以见到欧阳询的影子,尤其是“宫”和“门”字旁的写法,与欧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