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正见》

(2010-01-14 11:03:10)
标签:

《正见》

杂谈

分类: 修心

又是新一轮忙碌。忙的中间,又夹杂着许多过错、指责……

时常清楚地看见,压力的风,在内心的海面上掀起波涛。

因为能看见那压力从何而来,所以它便不能轻易操纵我。

当由于20%的疏忽导致80%的努力被否定。只关注如何提升那20%,不必一直纠结于80%的努力被忽视了。那是既做的事情,自己心里有数,所以谁也否定不了。

不必一直纠结于别人的态度,TA有TA看待事物的角度,TA有TA当时的情绪,TA有TA想说明的,关注TA说的内容就好,态度不过是一阵虚空的风。

忙碌便让它忙碌。工作总是有周期的。进入忙碌的循环,那就“放松”地去忙碌吧。忘了谁说的,“不就是忙吗,有什么呀”。对啊,有什么呀,真正被忙死得人有几个,都是被“忙”的压力压垮的。

 

老哥说:“现在每次觉察到气血上涌,都能迅速平息下来。去年下半年以来是人生成长最快的时期。”

我说:“2009年,我终于让自己从漩涡变成了一条河。”

黄庭禅的入门功法,是他,也是我,在2009年学到最重要的一项“生存技能”。

一切情绪不过是一寸黄庭内气血的起伏,你若不给那起伏下定义,叫它“愤怒”“不满”“抑郁”……

它便什么都不是。若给了它定义,它便是摆脱不掉的情绪。

 

越安静看着这个世界,越能看到大部分的我们都被关在情绪的牢笼中不能脱身。

而狱卒,就是我们自己。

就像里尔克写动物园笼中的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而我们,都以为——万千情绪外,便没有了宇宙。

 

昨晚抄写《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文字潺潺流动,如口吻生花,而其中的智慧,更是灌顶的醍醐。

“但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来日一直都是有限的。即使理智上知道有生必有死,一切和合终将分散,我们的情绪状态还是常常会回到相信恒常的模式,完全忘记相互依存性。这种习气会造成各种负面的情况,像是偏执、寂寞、罪恶感等等。我们会觉得被欺骗、被威胁、被虐待、被冷落,仿佛这个世界只对我们不公平。”

“佛陀不是一个悲观者,也不是末日论者,他是重视实际者,而我们却多是逃避现实者。当他说一切和合皆是无常,他并不认为那是坏消息,而是简单、科学的事实。根据你的观点,以及对这个事实的了解,无常可以是通往启发与希望、光荣与成功的大门。”

“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都是如此。如果你现在没有一辆法拉利,你完全有可能创造出因缘而拥有一辆。只要世上有法拉利,你就有机会去拥有它。同样的,如果你想活久一点,可以选择不抽烟和多运动。合理的希望是存在的。而绝望,和它的反面——盲信一样,都是相信恒常的结果。
    你不只可以改变外在的物质世界,也能改变内在的情绪世界。例如,经由放下野心,将焦躁的心转化,让它趋于平静;或者为人和蔼,乐善好施,以便营造好名声。如果我们都能训练自己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能在家庭、邻里、国际间增长和平。”

……

今天,当我写下“悲欣交集、生死依傍、无好无坏”时,彷佛是有一点懂了。

弘一法师圆寂前留下“悲欣交集”的手书。或许,他是想说,人生本来就是悲伤与幸福交织的过程,不单是自己从生的一刻起,便与死形影不离;也会看见许多人离世,看见许多人降生;见证盛大无边的繁华,亦有灾难时崩塌的景象……这过程,本身是无好无坏的,经历过,动情过,放下笑,擦干泪,便足够。

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幸福等在未来某处。

更没有一个注定的人把这幸福带来给你。

所有幸福、痛苦都聚集在当下。如果此刻不能感受到幸福,未来便不会幸福。如果此刻感受到痛苦,未来也还会有痛苦。

就像注定要死去,这一生,注定苦乐参半。

 

2010年的开篇仍是灾难连连。海地的地震,预计有10万人遇难。如此巨大的灾难,定会让许多人震惊、惋惜、感慨生命无常,反思自己的生活,直到此事尘埃散去,日子便又回复往常的模样,什么都没有改变。我仍记得512后有人流过的泪,有人发的感慨,但之后,我没有见过那人的日子有何变化。

看见那灾难,便伸出援手。不为自己活着感到庆幸,也不必害怕它降临在自己身上而忧心忡忡。

灾难面前人人平等。

因为我信无常,所以会被许多人评断为“消极”。没有关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无常的概念并非预言世界末日或天启,它也不是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它没有本具的正面或负面,只不过是事物和合的过程之一部分而已。我们通常只想要无常的一半过程。我们只要生而不要死,只要得而不要失,只要考试的结束而不要它的开始。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谨记因缘的变异与无常,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我们就能善用它们。财富、健康、和平、名望,和它们的反面一样,都是暂时的。”

 

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这四句佛陀宣说的话,称为“四法印”。

 

如果你认为,并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无常,你认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恒常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实在有某些情绪是纯然愉悦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现象都是如幻而性空的,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事物确实本具自性而存在,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认为证悟存在于时间、空间及能力的场域之内,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能厘清这些问题,是不是佛教徒,又有什么关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merry chrismas
后一篇:你有信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