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7号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像:无处寻觅的时光 |
2008年10月27日—30日
《海角7号》(Cape No.7
)魏德圣
佩甄(车行老板娘)
一、号称今年最夯的台湾产“国片”,把台湾人民感动得热泪盈眶,网友在网络上自觉号召抵制盗版。
至今票房已过4亿台币,金马奖9项提名。(但还是输了《投名状》11项,“大片”吃得开。)
据说,内地将引进“一刀未剪”版。
二、故事的线索,是60年前和现在两个“友子”的爱情。一悲一喜,带出60年间台湾南部小城恒春的兴衰变迁。著名日本歌手要到恒春开演唱会。非常非常爱恒春、不甘心“坐地人”被边缘的“代表”发起倡议,依靠本地阵容组织一支暖场乐队,于是失意的乐团主唱阿嘉、只会弹月琴的老邮差茂伯、在修车行打工的水蛙、唱诗班钢琴伴奏小女孩大大、小米酒热血推销员马拉桑和交警劳马父子齐上阵,组成一个老的老小的小的摇滚乐团。在练团过程中,每个人在音乐中都找到自己想要的。
三、久已不见的音乐电影。主题曲“1945”,听起来总觉得和哪首歌的旋律很像。不过,很感人,每次大提琴的声音一出来就让很想哭。
中孝介彩排时唱的那首《各自远扬》无比动人,有让人汗毛竖起来的感觉——“微风宣告春天的来临,纷纷绽放的花朵香气,令人想起远方的你”。
土豆上MV链接。风格极简,只突出中孝介的好声音。整个大加分!赞!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LnC3PUDxWs/
这个号称“地球上最温柔的男声”,以前居然从来没听过,遗憾。阿嘉听他唱歌之后说:“难怪别人说我以前唱歌太用力。”
看电影时,在想一个问题。劳马父子自作主张在阿嘉的歌后面附上了一段“那鲁湾那呀那鲁湾”的原住民民谣,让人听了很快乐。也许他们的音乐里,相信天地、相信自然、相信神明的存在,感谢风雨、感谢阳光、感谢海洋、感谢地球的词语,享受美酒、享受收获、享受美好的爱情……正念总能带给人比较幸福的感受。
四、两段感情故事,60年前那一段叙述得比60年后这段好。也许是因为有充分的空间展开,7封情书写得无比华丽动人,音乐一垫,简直就是催泪。据说是从未写过情书的魏导演亲自操刀写的,但把心怀愧疚的那个男人,刻画得那么深刻。虽然,那7封信,让我想到了别的问题,有点耿耿于怀。日本老师的相思,到底是为了友子,还是只为不原谅放弃了爱的自己?
如果让你选,你会选择让一个男人用60年对你“相见不如怀念”,还是在柴米油盐里厮守成怨偶?
电影结尾处,他躲在船舷后面,看着拎着行李一心要跟他走的友子,又想躲又想看的样子。我的心真是纠结成一团。唯一想哭的一段。
想起一句歌词——“仿佛我无力承受,相思那么重。”
五、《海角7号》最让我喜欢的地方,不是凄美的爱情,而是它是南台湾的风情画。即使出场没几个镜头的小演员,身份也不外乎是贩夫走卒、市井小民,可他们那么用力地在打拼、去爱人、保护自己最珍视的东西……用一种很幽默的态度活着,他们才是真正的“达人”。他们的存在,让整部电影有一种积极乐观幽默的张力。
“代表”说:“我最想做的就是放一把火把恒春烧掉。然后才那些出去闯的年轻人回来,回来重建恒春。”他不明白,那么好的海,那么好的天,为什么留住不年轻人。
一心想“红”的欧吉桑茂伯实在太可爱了,贡献了最多的笑点:
从弹月琴改弹贝司,茂伯嫌弃贝司的弦太多:“下面这两条都没有用,那能不能剪掉?”
水蛙把明显发迹线后移的头发染成了红色。茂伯叫他:“那个灌篮高手。”(笑翻了。樱木花道的形象这么深入人心。)
茂伯终于把会弹贝司的马拉桑推荐给了乐团。看到阿嘉、劳马他们忙不迭地答应,茂伯心有不甘:“你们不能别答应得这么快啊。我也不是铁心啊,我也会伤心啊!”马拉桑为了安抚老人家,假意说自己不参加也没关系。茂伯说:“饿鬼还装客气。”(太经典了)
其他比较爆笑的桥段还有:
水蛙在修车行门前,用鼓棒敲铁门。这时,来了一个化缘的尼姑:“阿弥陀佛,这位菩萨……”话没说完,水蛙立刻回说:“阿弥陀佛,我不是土虱,我叫水蛙,我没钱。”然后迅速敲了尼姑的钵盂一下。
大大在教堂的唱诗班弹琴,忽快忽慢。本来闽南语的圣诗唱出来就让人想笑,那个神父还永远抓不住tempo。
劳马的爸爸欧拉朗在街头执勤时被无人驾驶的小摩托撞伤。医生在欧拉朗的鼻梁上贴了两片胶布。“代表”看见说:“都那么衰了,还打个叉。”
等电影院上演的时候,肯定还会再去看。迅雷上看到的实在太不清楚了。从头到尾都想看清楚到底老师是谁演的,看了报道,才知道居然是中孝介。出的CAST也看不清楚,上面的演员表还是综合了
无数报道弄出来的。
前有《练习曲》《九降风》《盛夏光年》,后有《海角7号》《囧男孩》,台湾影坛吹起无比清新的复苏之风。(真RMRB)
总之,好电影,值得一看。